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时代,普及于西汉时期,在唐代开始鼎盛至今,也已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此节发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的其中一个重大节日,以感恩上天与祖先的保佑。
据《易经》记载,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于‘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古称‘重阳’。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此节发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个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的人,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团圆,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离乡的孩子也会趁这个节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中元节,亦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七月十五、鬼节、佛教中则称其为盂兰盆节。在这天,人们会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魂。
很多人认为农历七月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因为‘鬼门’开了。然而,其实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因为该月有多种农作物成熟,古人会用新稻米等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这个节日的意义并非鼓吹封建迷信,而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清明祭祖的节期非常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都会有人去祭拜祖先。
清明节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除了春节之外,中华民族也非常重视岁末的最后一天 — 除夕。
除夕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指年尾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新岁首尾相连。除夕因常落在农历十二廿九或三十日,因而被称为大年30。
在这重要的节日,相信大家必定回乡团聚,吃团圆饭以及进行大扫除。
冬至是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发生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北半球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冬季的开始。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最南端,北半球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季。冬至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特殊的庆祝和传统,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和冬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