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文化的聲音;飲酒,是記憶的容器
舒米恩與原住民飲酒文化的對話
舒米恩與原住民飲酒文化的對話
探索舒米恩音樂中的飲酒意象,理解背後蘊含的文化、情感與族群
以及阿美族所謂的飲酒文化
歌手簡介
關於舒米恩
成長中的身份認同困惑
舒米恩的童年充滿了身份認同的疑惑。他不擅長唱歌,也不喜歡打棒球,這些被認為是原住民應該擅長的技能讓他感到疏離。「我到底是不是原住民?」他曾向母親傾訴這份迷茫,母親卻以幽默的方式回應:「別難過,我們姓姜,其實是韓國人。」這份調侃一度讓他信以為真,甚至從韓籍華裔歌手姜育恆身上找到自我投射。
在臺東高中時,家鄉「都蘭」的台語諧音被同學嘲笑,他選擇對原住民身份保持低調,好不容易考上了臺北藝術大學,卻因經濟因素中斷學業,跑去高雄當兵,而南部的台語環境讓他更感孤立。這些漂泊的經歷,不斷強化他對身份認同的思索。
從迷茫到自我發現
退伍後,舒米恩加入了原住民獨立樂團「圖騰」,逐漸找回身份的歸屬感。他的表演天賦不僅體現在音樂創作上,也在影視表演中嶄露頭角。2008年,他憑藉電影《跳格子》中的卡車司機角色獲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當時他仍使用漢名「姜聖民」。
身份認同的回歸激發了舒米恩更大的渴望:為自己的族群創作一張母語專輯。2010年,他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並於2011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獎。站在領獎臺上,他自豪地說:「我們可以哈韓、哈日,為什麼不能哈原住民?原住民是績優股,總統請投資我們!」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媒介
在發行兩張母語專輯後,面對「舒米恩可以唱國語歌嗎?」的質疑,他深知,主動接觸原住民文化的人仍是少數,主流音樂更具影響力,而他渴望把文化帶進大眾的視野。「我希望用大家都懂的語言,邀請更多人進來,聽聽我們Amis(阿美族)的故事。」雖然專輯以國語為主,但他對自身血液的認同仍深深烙印在作品中,例如專輯名稱《美式生活Amis Life》,就象徵阿美族的生活方式。
自費籌辦音樂節 傳承部落文化
舒米恩的音樂受到日本作家青木由香的青睞,受邀請參加了沖繩和鹿兒島的音樂節,使他萌生在家鄉都蘭舉辦音樂節的想法。「臺灣的地方音樂祭都和地方無關,樂團和攤位都差不多,我們要辦屬於部落主體性的音樂節!」於是,「阿米斯音樂節」有了雛型。他向銀行貸款300萬元,製作了8支宣傳影片,要籌辦音樂節最大的挑戰不是資金,而是如何說服部落居民共同參與,並將活動的收益真正回饋到部落。
文化復興的更大願景
舒米恩的目標不僅是音樂節。他正在規劃「都蘭小旅行」,設計包含風味餐、十字繡體驗和部落參訪的行程,藉此創造就業機會,讓部落青年留在家鄉。
「這幾年都蘭變得太多了。」故鄉變得越來越商業化,經濟利益卻沒有真正回到族人手中。舒米恩希望用自己累積的影響力,為部落帶來改變。無論是歌手、演員、經紀人還是策展人都不會令他忘本,他始終記得自己出發的原點:一個來自都蘭的部落青年。他的每一步,都在為家鄉和族群尋找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