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麻雀

麻雀(​學名:Passer montanus)

又名樹麻雀、霍雀、嘉賓、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賊、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厝鳥、砉鶉;屋角鳥、屋簷鳥、壯陽鳥,是麻雀屬下的一種鳥類。麻雀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歐洲、中東、東南亞、東亞均可見到本物種。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Passeridae

屬:麻雀屬 Passer

種:麻雀 P. montanus

壽命3 年 / 手養可至10年

重量: 24 克 (成年)

身長: 13 ~ 14 cm

展翅寬度21 公分 (成年)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群聚性: 小群-大群

飛行:間歇性振翅,上下抖動直線


特徵

麻雀體形較小,體長僅為14公分左右,體形短圓,具有典型的食穀鳥特徵。麻雀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鑑別麻雀的關鍵特徵,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上體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具兩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下體污白色;虹膜為深褐色;喙呈圓錐形,比較粗壯,呈黑色;足為粉褐色。

幼雛

雛鳥

幼鳥

亞成鳥

成鳥

食物

麻雀是雜食性鳥類,根據一年不同時間會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節昆蟲活動頻繁,植物較少結出果實,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而秋冬季節,各種植物包括人工種植的作物結實,昆蟲活動逐漸減弱,麻雀的主要食物則為各種植物的種子、果實,尤以各種作物為主;近年來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適應城市生活,學會尋找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後上述的季節差異就逐漸淡化了。

繁殖與保護

麻雀的繁殖開始於每年的3-4月間,它們的巢多用草莖、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選擇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有時甚至將巢住在空調室外機中、煙囪中、熱水器排氣管中,這常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麻煩。本物種每巢產卵5-6枚,卵殼呈白色並有斑點,孵化期12天左右育雛期的親鳥會捕捉大量昆蟲。

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強,種群數量巨大,因而未列入瀕危名單。但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麻雀數量呈下降趨勢,究竟是什麼具體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尚不得而知。

生態環境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活動於人類活動較多的環境,它們的棲息所和覓食地常就在城鎮村落中,但本物種僅見於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因為麻雀非常近人,僅在有人類活動的環境出現,因此有人形象地將他們稱為「會飛的老鼠」。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例:香港)。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布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它們的巢比較不工整,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它們的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穀倉的屋簷下。牠們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與人類的關係

正面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蟲育雛,能消滅大量害蟲,而且只要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麻雀每年多數月份都能產卵育雛,一年可以繁殖3-5窩。所以,從總體上講,麻雀經常是在消滅害蟲;在菜園、果園、花園及房屋附近,麻雀捕食甲蟲、象鼻蟲、螞蟻、臭蟲、蒼蠅及蝴蝶,是有益處的;在秋、冬兩季,麻雀吃雜草種子,對除莠有好處;特別是在大城市裡,其他鳥類非常少,麻雀在消滅人行道、街心花園、公園中的害蟲,保護城市的綠化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