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經常召開疫情記者會的關係,許多網友的疑問:「為何記者會現場手譯員不戴口罩防護?」、「病毒看到手語會轉彎喔?」,目前某些「假專家」的回應是:「表情是手語重要成分,沒有了表情,聾人無法理解。」
真的嗎?依此推論,是否應大力主張聽障者跟手譯員到醫院都應一律拿下口罩來溝通呢?不然害他們看不到嘴巴的表情啊,會無法理解啊
不對啊,在醫院戴口罩都可以順利溝通,怎麼突然在記者會就看不懂了?
事實上,因疫情關係,民眾電視上經常看到手語翻譯(以往都是選舉期間才會看到),看久了也誤信手語翻譯就是不可以有口罩啊,其實,電視上的手譯是少數,各地的手語翻譯服務多半在一般人看不到的醫療院所、工廠、警局等地進行,過去一年多來都是遵守防疫規定,口罩戴好進行傳譯,從沒有聽障朋友說因為這樣看不懂了好嗎?
帶口罩會不會影響手語判讀是一個實證且科學的問題
身為第一線手語翻譯員且同時是全台唯一有手語語言學專業的小弟有必要來釋疑一下
口罩遮住嘴部,會不會影響與聽障者間的手語溝通呢?根據一年多來進出醫院、法院等場所翻譯經驗,手譯跟聽障者都是口罩戴好戴滿,完全沒有溝通上困難喔。請看影片示範,手譯人員及聽障者都戴口罩進行溝通,不會因看不到嘴巴無法理解。影片。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人員親自示範「戴上口罩完全不影響手語溝通」。
口罩遮住嘴部,嘴部的表情不就看不到了嗎?對,但並不會影響手語的判讀,也不會因為戴口罩,嘴巴就不會有表情了,不,它還是會依據表達的人想呈現的情緒出現。手語詞彙的主要組成要素是手的手形、動作、位置,基本上這三個都正確,就足以正確判讀手語詞彙的語意了,加上嘴部的表情(其實更多是會說話的眼睛、眉毛),可以增添許多情緒的成分,並不會因為缺了這嘴型就無法理解這手語詞彙的語意,因為是先判讀出了手形位置動作這些核心手語成分,再輔以情緒表情,不是有這嘴型才知道原來這手語是這意思啊,不要倒客為主了。基本上情緒表情因人、因時而異,也會因句子情境上下文而異,有的人就是很淡定,表情變化就較不明顯,有的人就很激動、熱情,表情都超誇張。真正遮住嘴型會影響手語判讀的是像部分歐美國家的手語詞彙,是手語動作都一樣,只有嘴型不同,這在學術上稱為mouthing,因此遮住嘴巴就有可能影響手語的判讀。臺灣手語並不屬於使用mouthing的手語系統。因此,國外專業組織建議是:戴上透明口罩或用透明隔板,最好是安排在獨立的空間,用子母畫面就好。https://bit.ly/3hHTqOb
手語表情很重要,大家都會說,卻講不出哪裡重要,可能也不知道,表情還分詞彙表情、語法表情、跟情緒表情吧。Baker等人(2016)提到臉部表情分為上半部及下半部,上半部的眼睛、眉毛等是手語語言學領域最常探討的表情;而下半部的嘴型則是部分歐美手語中因應口語嘴型而做出的mouthing。跟訊息理解正確與否最重要的是「語法表情」,也是各種手語專業研究中在討論的表情。美國1960年代就指出,關鍵的語法表情是在眉毛、眼睛,尤其是表達疑問功能時,臺灣手語也是,表達不同的疑問功能時,主要是靠上半部眼睛、眉毛的表情,而不是下半部的嘴型,戴上口罩並不會影響到眼部表情的傳達。補充:臺灣手語研究始祖史文漢在「手能生橋」第一冊第一課後的說明就提及:臉部表情區分眉毛跟口部,其中眉毛跟語法的結構有關,而嘴巴、舌頭用來加強某一個手語而不改變其意義本身,所以遮住嘴巴會不會讓人看不懂這手語了呢?看不到嘴巴當然少了點什麼,但仍不影響手語的判讀,因為主要的語意還是靠手形、位置、動作組合出來的手語詞彙在表達的。
知名手語認知研究室(Emmorey et al. 2009)以眼動儀(Eye-Tracker)做的科學實證研究,比較聾人及手語初學者觀看手語時眼睛凝視點的差異處。研究發現聾人看手語時,多數時間眼睛是凝視在眼睛部位(疑問句、條件句、呼應關係、人稱等重要語法與指涉功能都可在此傳達),而手語初學者則較常凝視在嘴巴(研究者認為可能初學者習慣從口形去讀唇找相關線索)。
為了認真研究表情,幫大家一個一個分析疫情記者會上不同手譯員每個詞彙的嘴部表情,請專注看口罩會遮住的嘴部,不知道各位看到了什麼表情?-->圖片在此
戴上口罩真正受影響最大的是誰?其實是需要讀唇的聽障者,因此國外專業組織除了建議手譯員使用透明口罩外,也建議官員發言時,應使用透明口罩,方便需要讀唇語的聽障者能即時讀取訊息。
學習聽障團體主動戴上口罩以手語宣導戴口罩防疫的重要性,且完全不影響手語的理解喔。https://bit.ly/3bGLOYm
「香港電台」節目2021年2月就戴上口罩進行翻譯了(即使在獨立空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CppOTlXuw&list=PLuwJy35eAVaKVte7tFWEYgBFEhEK0o-dv
泰國公視節目的手語表達者在2021年4月也戴上口罩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S4T4F2sF1oij4AVqzIqDPJmPQ_yvgpp
中國上海市疫情記者會,手譯員亦是戴上口罩進行傳譯:https://www.kankanews.com/a/2022-03-19/00110078092.shtml
病毒看到手語或表情應該不會轉彎吧?
參考資料
Eye Gaze During Comprehension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 by Native and Beginning Signers. (2009). Karen Emmorey, Robin Thompson, Rachael Colvin.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4(2): 237-243.
Sign Language: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2012). Edited by Roland Pfau, Markus Steinbach, and Bencie Woll.
The Linguistics of Sign Languages (2016). Edited by Anne Baker, Beppie van den Bogaerde, Roland Pfau, and Trude Sche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