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及投影片
Syllabus (授課大綱)(9/1 第一次上課時會發放)
Lecture 1 AI 是什麼?從定義到類神經網路初體驗 (9/1 第一次上課時使用)
Lecture 2 類神經網路與分類模型建模及體驗(9/8 上課時使用)
Lecture 3 卷積神經網路與遷移學習(9/15 上課時使用)
Lecture 4 RNN與詞向量:自然語言處理的核心方法與應用(9/22 上課時使用)
Lecture 5 從 Transformer 到 LLM:應用、倫理挑戰與 RAG 導入 (9/29 上課時使用)
Lecture 6 機器藝術與圖像生成 AI:GAN, VAE, 與 Diffusion (10/13 上課時使用)
Lecture 7 遊戲對局與強化學習:從演算法邏輯到智慧決策 (10/20 上課時使用)
工作坊相關資料
透過瞭解神經網路 Notebook 的典型區塊結構減少學習困擾(9/8 上課時發放)
煒翔 TA 提供的優化版本(有興趣更深入探索的學長姐可以自行嘗試)
(2024/09/15) 比較 DNN 與 CNN 在手寫辨視的表現(GitHub 連結) --- 這個版本主要針對 Web App 部分進行優化,讓 App 端可以正確擷取到我們手寫數字的特徵。
在二維(降維後)的空間體驗詞嵌入(詞向量)
Word2viz 網頁(2025/09/22 上課時大家可以體驗看看)
Webvectors 網頁(可體驗詞向量的運算)
GAN 生成對抗網路
生成影像與假臉辨識 — Which Face Is Real? --- 請你「判斷哪張是真臉」。這個網站是由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 Jevin West 與 Carl Bergstrom 開發,其中的圖像有些是透過 StyleGAN 生成的假臉,另一些則是來自 FFHQ 資料集(Flickr Faces HQ)中開放授權的真實照片。
強化學習
強化學習入門案例:木棒平衡滑車(Cart-Pole)的 handout --- 在強化學習領域中,有一個有名的入門遊戲:木棒平衡滑車(Cart-Pole)。這個問題最早來自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但因為它簡單、具體、又能清楚展示學習控制的概念,因此成為教學中最常見的範例。本課程提供一個簡單的 handout 供大家參考。
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網頁或影片連結
(Youtube 影片)Hubel & Wiesel 的視覺實驗
(第一次工作坊活動使用的網頁連結)Tensorflow Playground
(Youtube 影片)Groundhog Day (1993)預告片
(Youtube 影片)AlphaGo 的 Move 37 的現場解說
(Youtube 影片) AlphaGo 與李世乭的第二棋局 Move 37 及其後三的一部分發展
(Youtube 影片)強化學習木棒平衡滑車範例的影片
同學提出問題的補充說明
learning rate 的設定(2025/09/22 上傳)
上課錄影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二次上課(9/08)的課堂錄影 -- Part 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二次上課(9/08)的課堂錄影 -- Part I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三次上課(9/15)的課堂錄影 -- Part 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三次上課(9/15)的課堂錄影 -- Part I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四次上課(9/22)的課堂錄影 -- Part 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四次上課(9/22)的課堂錄影 -- Part I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五次上課(9/29)的課堂錄影 -- Part I(抱歉!本日只錄到前半堂課,下半節的課程 -- LLM 的隱私風險及 RAG 部分 -- 沒有錄到)
(Youtube 影音連結)第六次上課(10/13)的課堂錄影 -- Part 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六次上課(10/13)的課堂錄影 -- Part I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七次上課(10/20)的課堂錄影 -- Part I
(Youtube 影音連結)第七次上課(10/20)的課堂錄影 -- Part II
AI 應用構想書撰寫說明(期中作業 -- 繳交日期 11/03)
本作業的目的是讓大家在完成前半學期的課程後,能夠結合課堂中學到的 AI 技術概念,構思一項與自身產業或工作相關的人工智慧應用構想。請以書面報告方式撰寫(約 3 至 5 頁,約 2000 至 3000字),不需口頭簡報。內容重點不在技術細節,而在於能清楚說明應用的邏輯、價值與可行性。
課程前半學期涵蓋了 Dense Neural Network、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自然語言處理(NLP,包括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及 RAG)、生成式模型(GAN、Diffusion Model)與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等主題。請同學思考其中一項或數項技術,如何能與自己的產業經驗或工作流程結合,解決具體問題或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構想書可包含以下主要內容(不必拘泥於標題,可依需求自行調整):
問題背景與需求說明:簡要描述您所在產業、組織、部門的運作情境,指出目前存在的挑戰或可改善之處。
AI 應用構想:說明您打算運用的 AI 技術類型及其原理概要(例如影像辨識、語言理解、生成式內容或策略優化),並闡述該技術如何回應上述問題。
應用流程與資料需求:概述 AI 系統在實際場域中可能的使用方式,包含輸入資料的來源與性質、輸出形式,以及與現有系統或流程的整合想法。
價值與可行性評估:從商業、技術與組織三個層面評估此構想的潛在效益與可行性,例如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顧客體驗或創造新商機。若能提出初步的效益估算或比較案例當然也很好。
風險與倫理考量:簡述導入 AI 可能面臨的挑戰或風險,包括資料隱私、偏誤、組織文化或信任等議題,並提出應對思考。
個人洞見與未來展望:反思這項構想在未來的擴展潛力,或說明您對 AI 在產業轉型中的角色與限制的看法。
報告的重點在於展大家對 AI 概念的理解、對產業脈絡的洞察,以及從管理與策略角度思考 AI 應用價值的能力。建議以具體且條理清晰的方式撰寫,不需使用數學推導或程式,鼓勵但不限於運用課程中介紹的技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