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快樂之本
S1354005 吳政諺
第一支影片很有意義
課後閱讀和複習確實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能幫助他們鞏固學習成果。透過社區資源,例如學習中心或社區志願者的輔導,可以讓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額外的支持和指導,特別是在寫作業或準備考試時。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也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到洗髮店或其他行業進行實習則是另一種寶貴的經驗。這樣的職場體驗可以讓年輕學子了解工作環境的實際運作,增進他們對未來職業選擇的認識。這類實習機會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工作技能,還能讓他們提早學會責任感與團隊合作等軟技能。這樣的經驗對於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都非常有幫助。
我覺得第二支影片有誤導傾向
善良與回報無關: 善良應該是無條件的行為,並不應該以是否得到回報作為標準。許多善行的動機是出於同情、同理心或責任感,而不是為了某種未來的回報。強調善良會回到自己身邊,似乎暗示了善行的功利性,削弱了它的純粹性。
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平: 世界上有許多善良的人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歷史上或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一生為他人奉獻,但卻經歷了許多不幸。這表明善良並不一定會轉化成實際的回報,世界往往充滿了不公平和不確定性。
命運無法預測: 認為善行一定會在未來得到回報是一種對命運的過度簡化。命運是不可預測的,個體的行為和外在世界的反應之間並不總是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即使一個人行善,生活中的結果仍然可能由多種複雜因素決定。
善行應是當下的選擇: 強調「善良是一場輪迴」有時會讓人將注意力放在未來的結果,而不是專注於當下的善行。行善應該是出於對當下的需要和情境的回應,而不是期待未來的回報。
善良是一種獨立的價值,並不必然與個人回報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