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3
人際溝通與壓力調適
人際溝通與壓力調適
當進入到一個新環境,不論是新公司、轉調部門,或者跨部門合作,你可能會希望自己能快速融入環境。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同事好像天生就很會察言觀色,能看出老闆或其他人心中的潛台詞;老闆只是皺一下眉頭,他就立刻察覺,老闆今天心情不好,等下報告最好皮繃緊一點。
這種敏感度,在日文裡面就是「讀空氣的能力」(空気を読む):根據當下氣氛推測狀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或是該讓對方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判斷。
《看見自己說的話》提到,日本曾推出一款「閱讀空氣」App,遊戲會出現不同情境。比方說,電車上有空位,該坐哪裡?擁擠的電梯裡進來 2 個人,要移動還是不移動?透過操作畫面,測試玩家在不同狀況下採取不同反應。玩家很快就會發現,其實人與人相處,都存在於一個「氛圍」中,不需要話語,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傳遞的訊息。
察覺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策略,是人類的本能。舉個極端的例子,從小生長在情緒反覆無常的家庭中,小孩就會對威脅高度警覺,能察覺到細微情緒的流動、以確保自己免於危險。當你的心理過程能夠在不同情況下調整、變通,選擇要不要回應、以及如何回應,這其實就是「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意思是理解他人的內心狀態與情感、進而處理訊息,在不同情況下促成有效的互動。
《心理彈力》提到,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基本上都是由對話形成,擁有良好的溝通過程,是連結人際關係的核心能力;緊張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造成我們適應不良,產生憂鬱、悲傷等負面情緒。
任何一種溝通,都存在 2 種層面,包括訊息式談話,以及關係式談話。 例如,有人問你「下班後要不要看電影?」在訊息式談話上,表達了要不要看電影的試探性詢問;在關係層面上,則傳達了「我想和你成為單獨看電影的關係」,希望雙方關係有進展。
人際關係的衝突,多半來自 2 種層面的不協調。例如,有些人不喜歡被同事催促,因為這隱含了你們之間的關係:對方有權力要求你。相反地,如果能換位思考,就能知道怎樣溝通比較能讓人接受,像是「報告截止時間到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都可以告訴我」,這樣的詢問代表你們非上下關係,而是可以互相協助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