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施打
流感疫苗施打
衛教宣導區
校園常見內外傷種類
●挫傷 ●拉傷 ●扭傷 ●脫臼 ●閉鎖性骨折 ●擦傷 ●切割傷 ●撕裂傷 ●斷裂傷 ●刺傷 ●穿透傷 ●開放性骨折 ●灼燙傷 ●流鼻血 ●頭部外傷 ●腦震盪 ●中 暑 ●熱衰竭 ●癲癇發作 ●休 克 ●異物哽塞
【挫 撞 傷】
鈍物撞擊造成微血管破裂、傷口皮膚完整,受傷處呈現瘀血或潛藏性的出血 (嚴重時可導致骨折或組織器官傷害,引起內出血)
照護處置
1、不可用手揉搓,以防繼續出血。
2、《48小時內》患處可使用冷敷,不可將冰塊直接置於皮膚上,需用毛巾墊於患處,以減少出血量,並可消腫、止痛。
【扭 傷】
關節附近的韌帶及組織,突然受到扭曲或拉扯所造成。
(常見是踝、膝,腕,手肘及肩關節)
症狀是關節附近疼痛,移動時疼痛加劇,關節附近有瘀血且腫脹。
照護處置
P(protection)保護固定:保護受傷組織,避免再次傷害。
R(rest)休息:停止所有活動,讓患部休息。
I(ice)冰敷:每次15至20分鐘為限,每1至2小時一次。
C(compression)壓迫:目的是止血及消除腫脹,並固定患處。
E(elevation)抬高:在受傷的24時內抬高患處(高於心臟),目的在讓靜脈回流,以減少患處腫脹。
【擦 傷】
皮膚與粗糙物體相磨擦而造成(如:跌倒/犁田)
1.淺層皮膚受傷,通常只是表皮受損。
2.微血管受損,出血量不多。
3.傷口上易有異物粘著(如:砂粒)
4.有被感染的危險,應徹底清潔傷口。
【切 割 傷】
指皮膚的破損(外層的皮膚被稱為表皮),身體被刀、開罐器、釘子等銳器割到而出血。
1.傷口多半較整齊
2.出血情形較多
3.嚴重割傷會深入肌肉、肌腱或神經等。
【換 藥 小 叮 嚀】
傷口換藥前、後應洗手。
● 舊有紗布沾黏傷口時,可使用生理食鹽水軟化後移除。
● 傷口處理後,請保持傷口的乾淨,避免被水淋濕或浸泡。
● 每天換藥時,需觀察傷口處有無感染或出血。
● 若有下列情形可能為傷口感染,請立刻到院就醫:
(1)傷口紅、腫、熱、痛
(2)傷口惡臭或出現膿狀分泌物
(3)發燒、畏寒
【指 緣 乾 裂(小肉刺)】
●經常不自覺咬指甲:口水富含酵素和細菌,會分解皮膚,口水中的細菌碰到皮膚傷口也容易感染、脫皮長肉刺。
●雙手太常碰水:經常做家事碰水,例如洗菜、洗碗、洗衣服,導致手太乾,指緣周圍過度乾燥,脫皮翹起。
●天氣太乾:水分、油脂缺乏的時候,角質層會翻起來,秋、冬天氣乾燥,最容易發生。
●接觸有機溶劑:時常碰到有機溶劑,易導致手部和指甲邊緣的皮膚受損。
●手部進行長時間工作者:例如常打電腦、文書處理等,手部經常會磨擦,容易形成肉刺。當指甲邊緣開始脫皮時,千萬要忍住不要用手去拉扯,而是要小心的將皮或是肉刺用小剪刀剪掉,再傷口護理
【燒 燙 傷】
◎ 熱液燙傷:沸水、熱湯或熱油。
◎ 火焰燒傷。
◎ 接觸性燙傷:如熱鍋、熨斗或機車排氣管。
◎ 化學燒傷:強酸或強鹼。
◎ 電燒傷。
● 第一時間先降溫「沖水」30分鐘,不讓燙傷的熱度持續擴大。
● 千萬不要用「冰敷」來取代沖水,反而會讓表面的傷口凍傷。
● 千萬不可以塗抹精油、牙膏、醬油…等,以免造成傷口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