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祖師公的傳奇
行善祖師公的傳奇
唐代高僧潘了拳(812-861年),福建沙縣人,父潘德彰,母丘氏。他出世時左手抱拳不張,三日後遇一僧書「了」字於手背,拳即張開,故名「了拳」。少時已顯神異,曾以竹葉畫符令牧童之牛不亂,顯露靈慧。十七歲出家為僧,遍遊名山,後見廣東梅縣陰那山五指峰環翠流碧,遂於山下結茅修行,自號「慚愧」。
在陰那山二十餘年,了拳以慈悲心戒殺護生。相傳他曾見工人烹魚,勸將半熟之魚放回溪中,魚竟復生,其身一面白、一面赤,被稱為「片生熟魚」。又一次,善信拾石螺欲烹煮,他勸戒殺,螺遂繁衍,被稱為「無篤螺」(無尾螺)。了拳一生為民祈福,功德無量,四十九歲圓寂,留偈曰:「四十九年,無系雲無牽。今朝撤手歸空去,萬裡雲開月在天。」世人尊其為「愧祖師」。
圓寂後,弟子欲塑師像而無肖像可依,傳說某僧夢見老僧顯身,依夢中形象刻像,供奉於靈光寺,受人朝拜。了拳亦屢顯靈跡,一次潮州士人迎其像祈雨,事畢不還,官判放舟決定歸屬,塑像竟逆流而上,眾人驚服。
靈光寺因他修建而名聞遐邇,寺內有兩大謎事。其一,大雄寶殿背山綠蔭如蓋,但屋頂不見一葉落,原因至今難解。其二,寺前兩棵古樹為其親手所植,歷經千餘年,一生一死。枯柏雖已死逾三百年,卻仍巍然不腐,被稱為「生死柏」,成為陰那山的一大奇觀。這些傳說與異象,使潘了拳的事跡千年流傳,愧祖師之名永耀佛門。
黑面佛心的千年慈悲
北宋福建永春,一位法號「普足」的禪師踏上安溪清水岩。烈日下,他攀山採藥、救治瘟疫;煙熏火燎中築壇祈雨,那張被風霜刻蝕的黑面容,成為救世者的烙印。百姓尊稱他為「清水祖師」,朝廷敕封「昭應大師」。他募資修築數十座橋樑,更傳說中收伏山間鬼魅,使其護法修行。1101年,禪師端坐圓寂,清水岩毫光沖天,鄉民驚見其肉身不腐,自此香火千年不絕。
祖師渡海來臺的故事,始於明鄭時期的安溪子弟。他們懷抱故鄉香火,橫渡黑水溝,在臺南楠西立起第一炷香。當漳泉械鬥的鮮血染紅三峽溪,人們奉出祖師金身鎮煞安魂,從此三峽祖師廟的108根石柱,在雕龍畫鳳間刻下族群和解的史詩;艋舺清水巖的百年香爐,則飄散著閩客南來先民拓墾的熱淚。臺灣信徒也為祖師添上最生動的註腳——當災禍將至,神像「落鼻」示警(故稱「落鼻祖」);遇久旱不雨,淡水人便抬出祖師金身,跪誦《雨乞疏文》,至今廟中仍存道光年間的祈雨石碑。
今日,祖師早已超越原鄉印記:
他是驅瘟的黑面醫神,懸壺濟世;
是臺商跨海的鎮煞明燈,香火遍植東南亞;
更是正月初六三峽神豬競標的鑼鼓聲、淡水老街火獅騰空的烈焰中——那道照亮庶民生活的溫暖。
傳說終會蒙塵,但慈悲永不鏽蝕。
當您仰望祖師手中鐵劍,
那是斬向苦厄的鋒芒,亦是渡世的舟楫。
請點按上面清水祖師傳奇看影片
請點按上面普庵祖師傳奇看影片
南宋年間,江西宜春慈化寺,一位高僧余印肅徹悟《華嚴經》,自號「普庵」。彼時贛地瘟疫蔓延、妖祟為患,這位禪師卻走出傳統佛門之路,毅然以佛道合一之志,開創一條拯救蒼生的新法門。
他融合道教雷法與佛門真言,創出震懾鬼魅的「普庵咒」;以朱砂繪符焚化入水,救活無數染病百姓。傳說中,他曾持禪杖伏蛟於鄱陽湖畔,鎮妖之石今仍在,名曰「鎮蛟台」。臨入涅槃前,他預言元兵南侵,囑託百姓藏經避禍,其智慧與慈悲並行,令人景仰。
這一源自中原的佛道雙修法脈,隨著清代漳州子弟橫渡黑水溝,扎根台灣,開出奇異的信仰之花。
在台南府城,清乾隆年間首建的「普庵壇」播下香火種子,開啟全臺道法傳承。至今道壇法師於敕雷科儀中仍頭戴五佛冠、腳踏七星步,重現祖師佛道雙修的神格化身。
台北普化禪寺,保存百年符版,一張符需誦咒七遍方可拓印,朱砂紋路間蘊藏雷火之威,是驅邪鎮煞的法寶。
高雄林園普安宮,每逢三年一科王船祭,祖師金身必坐鎮王船桅前,隨符旗揮動,萬人齊呼,千噸王船破浪而出,驅疫祈安,威儀無比。
在台灣,普庵祖師是一位超越宗教藩籬的「跨界守護者」:
對佛門臨濟宗僧侶而言,他是禪宗十二世祖,寺中素袍淨像,代表清修傳承;
對道教法壇弟子而言,他是「普庵教主」,傳下108式驅煞手印,是法脈中樞;
對平民百姓而言,他是安宅動土時梁上鎮煞符的主祀者,是日常生活的無形護法。
禪心無法驅盡人間苦厄,
於是他將雷霆藏進佛珠。
當煞氣逼近,
每一顆念珠爆裂,
都是一記劈開黑暗的慈悲驚雷。
如今的普庵祖師,不僅是一位歷史人物,而是佛法與雷法共振、信仰與行動合一的象徵。他的慈悲,不止於講經說法;他的力量,也不止於降妖伏魔——而是一種深植在台灣島嶼血脈裡的堅韌與慈悲。
請點按上面普庵咒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