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 Shanli】
【山里車站的誕生】
東線鐵路軌距原為0.762公尺,民國六十七年七月東線鐵路拓寬開始動工,七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東線鐵路拓寬完成,軌距為1.067公尺與西部幹線接軌,山里站、卑南站(現改為台東站) 成立,同時裁撤賓朗、東成招呼站、初鹿、嘉豐(原稻葉站)等站,係因賓朗至嘉豐間短短13公里的里程,坡度高(千分之二十五)曲線多(200公尺的曲線有64處),速度無法提 高,故遭到裁撤之命運,目前初鹿站、嘉豐站已完全看不到車站的影子,而賓朗站為東線所有裁撤的車站中保留最完整(有蒸汽火車的取水塔、日據時期的運轉室及候車室、木造站房及站 長職務宿舍、還有很別緻的小廁所,目前已重新整修,保留原貌)。這三個車站均同時成立於日據大正11年(民國11年),民國七十一年廢站,剛好走過一甲子,賓朗與嘉豐均為很特殊的 車站,因站場坡度坡度高(千分之二十一)為折返式的車站,日據時期東線鐵路最有名賣名產的三個地方(花蓮的番薯、玉里的羊羹,賓朗的紅豆餅)賓朗站是其中之一。
山里為卑南山脈北端東面平緩的山坡地,兩山脈之間為臺東縣境內最大河川-卑南溪(上游匯集新武呂溪、鹿寮溪、鹿野溪),日治時期由臺東馬蘭部落阿美族 人入住墾荒,種植水稻、番薯、樹薯、花生及玉米等農作物;對外交通只有牛車小路,隨後陸續有初鹿卑南族人及漢人遷入,至光復初期部分漢人開設日用雜 貨店,並種植甘蔗、香茅等經濟作物。
山里車站停靠班次少,又距離台九線車程較遠,宛如與世隔絕,亦被稱為「到不了的車站」,周邊聚落保有傳統原住民聚落氛圍,擁有不受打擾的秘境風貌。
山里為卑南山脈北端東面平緩的山坡地,兩山脈之間為臺東縣境內最大河川-卑南溪(上游匯集新武呂溪、鹿寮溪、鹿野溪),日治時期由臺東馬蘭部落阿美族 人入住墾荒,種植水稻、番薯、樹薯、花生及玉米等農作物;對外交通只有牛車小路,隨後陸續有初鹿卑南族人及漢人遷入,至光復初期部分漢人開設日用雜 貨店,並種植甘蔗、香茅等經濟作物。
【山里站歷史】
一、車站所在地之地方歷史
南山脈北端 平緩的山坡地, 蠻荒之地、日據 日台東馬蘭部份 民(阿美族)入 稻、 ,胡 入 份 入住開 ,並種 茅等經濟 宗教信仰 天主教等 僅剩基督教堂 有一戶人家), 均改信佛、道教等 山東原時原住番來住、至大設植作有,(餘。 里面為期住墾薯陸民李光陸日甘物基目尚均 為平蠻由民荒、續(、復省用蔗。督前有改 卑緩荒台(,樹有卑葉初籍雜、當教僅一信 南的之東阿種薯初南姓期人貨香時及剩戶佛 山山地馬美植、鹿族漢再士店茅宗天基。
二、車站之歷史
花東線鐵路原為0.762公尺寬的 輕便鐵路,後拓寬為1.067公尺 即現在之窄軌鐵路,因賓朗站至 嘉豐站間之路線坡度太大(千分 之二十五)、曲線多而改線,同 時裁撤嘉豐、初鹿、賓朗三站, 並於民國71年6月27日成立山里 站及卑南站。
本站為東拓後新建立之車站,因 隸屬於台東縣卑南鄉嘉豐村山里 部落,而取名為山里站。於民國 71年6月26日由初鹿站遷移到此。
山里車站及消失的實朗/東成/初鹿/稻葉(嘉豐)車站
※資訊來源:
卑南鄉公所https://www.beinan.gov.tw/
臺灣鐵路https://www.railway.gov.tw/tra-tip-web/t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