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報報》

在候選期間,擔任台北市議員吳沛憶《陪你報報》報刊編輯,短時間內需走訪中正萬華選區,採訪耆老商家,挖掘在地獨特故事。

專案情境 Situation

  • 協助台北市議員吳沛憶製作《陪你報報》書刊。

  • 適逢選舉期間,在短期內製作該選區的書刊雜誌。

  • 需具有人文關懷意識與在地紀實情懷,使在地人有共鳴,並為候選人留下印象。

負責任務 Task

  • 擔任角色:採訪

  • 負責項目:撰寫採訪文案|拍攝紀實影像

執行流程 Action

  • 篩選議題:從中正萬華區中篩選有故事性的議題。

  • 採訪記錄:踏查中正萬華區故事,採訪當地導遊耆老,撰寫採訪稿。

  • 影像拍攝:拍攝採訪所需照片,依照撰文紀錄中正萬華區在地紀實影像。

專案成果 Result

  • 頭版文章:列為當期《陪你報報》第一篇文章,且占全版篇幅。

精選段落 Selected

那天下午與呂慶炎(鴨子)老師漫步城南,從郵政博物館走到懷鄉料理重鎮──南門市場,再沿著牯嶺街一路走到河堤,鴨子老師小時住在南昌路上,一路聽他說著從小的回憶,感受時光荏苒的滋味。

清代後期沈葆禎時期設置了臺北府,城牆豎立起的那一刻「城南」一詞出現了。青瓦紅牆的重檐歇山式麗正門為臺北府正門,出了城門便到了城南,居民出城趕集帶動了城南一區的發展。到了日治時期,日人來臺看中了城南作為行政中心,也一併把臺北府的城牆拆除,原本抵禦外敵的城牆也僅剩四座城門,從此城內與城外有了更多的交流。

比鄰總督府的地緣關係,城南在日治時期建立起一間間的木造日式宿舍,住家帶動了周圍街町的發展,原本趕集所在地成了千歲町市場(現在的南門市場),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便以市場為圓心向四周發展起來,牯嶺街也不例外長長的街道周圍遍布日式宿舍,一路延伸到新店溪,是日本親水文化的表現。巷弄內,建築安靜地述說了以前的生活樣貌,有著紅磚牆白飾帶的辰野式紅樓建築,是當時總督府專賣局南門工場的樟腦倉庫,現在則成為保存歷史的博物館。三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建築,是當時的憲兵隊所,現在則變成孕育藝術表演的牯嶺街小劇場。往下走到當時佐久間町三丁目兒玉源太郎的南菜園,當時為了記取日俄戰爭之教訓,也為推廣蔬食便在住處附近種起蔬菜,看似日式的木造建築實為融合歐式巴洛克式浮壁的混合體,2016年時雖慘遭祝融,現在臺灣銀行著手修復,也期待他在下一個世代展現光芒。時代下塵封的建築在這個世代被重啟,改頭換面活絡了古蹟,銜接了上個時代的斷層,也讓民眾更親近文化。這塊土地正因為他富有歷史厚度,成就他精采豐富的文化底蘊。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離開了臺灣,離開前在牯嶺街周遭開始變賣自己帶不走的細軟,這些二手衣物書本攤販就是牯嶺舊書攤的前身,民國四O年代衣物攤販遷往萬華,空下來的位置也漸漸被書攤取而代之。民國五O年代到六O年代是舊書攤最繁盛的時期,因為大陸文革時常有商人來牯嶺街收刮書籍。牯嶺街成為滋養心靈的巷弄,學生來此購買教科書為了省下一些開銷,大人也來此挖寶收藏喜愛的書刊。七O年代為了整頓市容,大批書攤移往光華商場,書香日漸失味。現在僅存人文書舍、松林書舍及幾間書攤,堆放的書比人還高,但是人潮卻大不如前,這些文化在現代網路的世代備受考驗,老闆秉持一股熱誠守著老書攤,守著一絲文化書香味。

現在的牯嶺街像是串連珍珠的絲線,一顆顆珍珠是經過時間淬鍊的建築與文化,這縷絲線也串起一段段的鄉愁。城南的發展,房舍帶動了千歲町市場,搖身一變的南門市場帶動了周遭成了生活區,一個多世紀這塊土地經歷了三個朝代,他鄉變故鄉,再變他鄉,時代轉換反覆讓土地上的人藉料理以懷鄉,南門市場外省料理攤販林立,牯嶺街也充斥異鄉料理、日式料理以緬懷家鄉,或許人走了味道留了下來,或許在異鄉生根,寫下新故鄉的,而獨特的氛圍雜揉各地風味,異鄉味成為了故鄉味。

再次走入城南會發現時間彷彿停滯,步調慢了下來,聲音靜了下來,心緒平淡下來,時間在厚厚的歷史上走的很輕很輕,清代巍峨的麗正門、日治時期的南菜園、民國五O年代的舊書街,至今的郵幣社,這些建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氣息,即使城郭已倒下,南菜園慘遭祝融、書香味漸失,但這些舊有的繁華日久彌新,他們在現代以嶄新的意義重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