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 |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調查

團體名稱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調查地點 | 全臺

參與型態 | 陸域

參與人數 | 120人次

資料筆數 | 6,603隻(2023年)

計畫狀態 | 進行中

LinkFacebook

揭開黑面琵鷺的秘密:從邊緣走向希望

認識黑面琵鷺

有一種鳥擁有黑黑的臉、又大又長類似飯匙的特殊喙型,你知道牠是誰嗎?沒錯,就是黑面琵鷺。牠是每年前來台灣濕地度冬的嬌客。全世界現 6 種琵鷺屬(Platalea)鳥類中,數量最少的就是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而臺灣鳥友常暱稱牠為「黑琵」。

黑琵生活在亞洲,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交界處繁殖,冬天則南遷至溫暖地區過冬。在1980年代,全球黑面琵鷺的數量不足300隻,一度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黑琵保育成果:數量穩定上升

由於國際間的共同努力,黑面琵鷺的數量在近年逐漸回升。從2003年開始,香港觀鳥會發起的「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活動,結合了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進行為期3天的監測。臺灣尤其是黑面琵鷺的重要棲息地,每年約有全球60%的黑面琵鷺在此度冬,數量甚至一度突破3000隻。而除了整體數量上升外,黑琵在臺灣的分布範圍也擴大,在臺南、嘉義、高雄、雲林、金門、宜蘭等地都有紀錄。

黑面琵鷺面臨的挑戰

雖然數量有所回升,黑面琵鷺仍面臨諸多挑戰。像是海岸線的開發工程(例如建造海堤或濱海的構造物)、漁業混獲、以及棲息地的破壞,都是影響黑面琵鷺生存的重要因素。而像近年臺灣將濕地和魚塭作為光電廠址,多少也會壓縮鳥類的生存空間。另外,濕地的道路開發,切割原本的棲地,棲地破碎化再加上車流的影響,都可能影響鳥類慢慢離開。因為泥灘地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也是候鳥重要的食物來源。這些在候鳥遷徙路線上的濕地開發,對這些依賴濕地生活的水鳥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公民科學家如何參與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保護黑面琵鷺的公民科學家。透過參與像是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等活動,或是使用eBird平台記錄所見的鳥類,我們都能為鳥類保育做出貢獻。臺灣 eBird 的使用率已經前進到全世界第 7 名,可見臺灣有越來越多鳥友投入公民科學。連以前資訊較少的海鳥,這幾年也透過熱情鳥友包船出海看海,而能累積更多的紀錄。這些數據不僅豐富了鳥類的資料庫,也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鳥類的分布和行為模式。

有興趣的夥伴,歡迎一起加入「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與「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行列。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由中華鳥會與特生中心合辦的「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自 2014 年起開始舉辦每年,全臺的賞鳥志工認領不同的地點,在元旦前後進行為期 4 個週末的調查、記錄,監測飛到臺灣度冬的鳥類,期望能藉這項公民科學活動了解度冬水鳥的群聚組成、鳥種豐富度、鳥種分布範圍,以及這些度冬水鳥的族群變化趨勢。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是由特生中心、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中華鳥會所共同合作的計畫,在每年 3 ~ 6 月鳥類的主要繁殖季節,以統一標準調查生活於臺灣島上不同地區、海拔高度的野外繁殖鳥類。期望利用公民參與的方式,對臺灣繁殖鳥類進行長時間、大範圍的監測,以了解這些鳥種的地理分佈、族群變化趨勢,作為未來鳥類保育政策的制訂標準,或是保育成效評估的參考依據。

未來的展望

隨著黑面琵鷺數量的穩定增加,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共存方式。是否該保留更多的天然濕地,減少開發對生態的影響?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需要?這些都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挑戰。

在前行的道路上,每一位公民科學家的參與都非常重要。只有我們共同努力,才能確保這些美麗生物在我們的世界中繼續翱翔。黑面琵鷺的故事,不僅是對一種物種的保護,更是對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的維護。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為黑面琵鷺,為我們共同的家園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