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棘皮動物

現存的棘皮動物包含了海膽、海參、海星、蛇尾(陽燧足),以及海百合。它們成熟之後的外型皆為輻射對稱,而內骨骼則由許多細小鈣化骨片組成。

以下介紹棘皮大家庭的成員們:

#軟軟的臘腸—海參

長條狀的海參前端是嘴巴、末端是肛門,牠們通常在珊瑚沙底床過濾沙中的有機碎屑,大多以腹面的管足緩慢移動,過著「慢活」的一生。如果在潮間帶發現海參,要如何判斷哪邊是嘴巴、哪邊是屁股呢?仔細觀察,海參的嘴巴周圍有一圈觸手,這些小觸手沾黏沙子讓嘴巴吞下,而經過消化的沙子又再由另一端的肛門排出。

#海底史萊姆—海膽

海膽食性多元,以海藻、動物殘骸等碎屑為食,牠們像海底的史萊姆,又像是四處巡邏的掃地機器人。一顆顆的海膽很可愛,有的會用管足抓住周遭的石塊或藻類,假裝自己是環境的一部分;有的會分泌酸性物質,將礁區溶出一道道溝槽與洞穴,在裡面躲貓貓。

從外觀來看,海膽分兩大類:「正型海膽」為圓形或橢圓形,上下對應且輻射對稱,嘴巴在正下方,肛門在正上方。另一類「歪型海膽」身體扁平像餅乾,這類海膽的嘴巴跟肛門都歪向一邊,由於移動時不會讓肛門朝著前方,也就有了前後左右之分,是一群左右對稱的海膽。

#夢幻水下星星—海星

海星或許是大家最熟悉的海洋元素之一,「星星」的中心稱為體盤,周圍的星角則是觸腕。海星大多擁有五條以上觸腕,有些種類甚至可多達40多條。觸腕底下有一條溝槽,從中伸出眾多細小的管足,便能操縱身體移動也可以攀附光滑牆面。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萬一觸腕因為外力干擾而斷裂,不僅身體可以再生新的觸腕,就連觸腕也能長成獨立個體。牠們大多為肉食性,以觸腕包覆食物、從體內翻出胃袋,便能消化獵物。

#腕足像蜈蚣—蛇尾(陽燧足)

「蛇尾」俗稱陽燧足。牠們也擁有五個腕足,因此起初容易誤會為外觀特殊的海星。不過,蛇尾的腕足細長、佈滿了棘刺或鈣質骨片,看起來就像五條蜈蚣,讓人印象深刻。藉由擺動著靈活的腕足,牠們可以搜捕到環境裡的有機碎屑。有的種類躲在潮間帶岩縫中,只露出細長的腕足,也有的種類住在水流經過的海底,攀附在軟珊瑚或柳珊瑚身上攔截有機顆粒。

對了,蛇尾的英文名字意即「易碎的星星」,牠們的腕足很容易斷裂,如果在潮間帶發現了蛇尾,請不要拉牠唷!跟海星不同的是,蛇尾的腕足斷裂過後,不會另外長成獨立個體。

#古老的類群—海百合

海百合是棘皮家庭中最古老的類群,牠們的腕就像羽毛和蕨類,稱為「羽肢」。飲食方面牠們跟陽隧足一樣,經由擺動羽肢便能濾食海流中的有機碎屑與浮游生物,再經由溝槽將食物輸送到嘴巴。海百合分為兩類:一輩子待在固定位置不移動的「柄海百合類」,以及成熟後脫開莖狀構造、能夠自由移動的「海羊齒類」。

#餐桌上的棘皮動物

我們平時最容易接觸到棘皮動物的地方在餐桌,臺灣海域的經濟種包含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口鰓海膽,以及紫海膽。海膽的生殖腺被視為珍饈,公的有精囊、母的有卵囊,常搭配壽司一起享用。不過,生殖腺並非一年四季都飽滿,在生殖季以外的時間撥開海膽,裡面只會空空的。生殖季一到,常有業者一窩蜂到海邊搜刮海膽。然而,當抱著精卵的海膽被一掃而空,未來的海膽又從哪裡來呢?除此之外,長條狀的海參也受人食用,市面上最貴重的是來自溫帶海域的日本仿刺參,而臺灣海域的經濟種類不多,數量也十分稀少,禁不起商業捕捉。

棘皮動物是海底重要的清道夫,濫捕問題容易導致族群迅速縮減、生態失衡,目前澎湖與北海岸政府已訂立相關禁捕規範。生態與飲食利用如何拿捏平衡?再再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海保署在北海岸新發現9種棘皮動物: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4&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402070001 

國外棘皮動物資訊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f/Echniodermata_%28Eleutherozoa%2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