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相扣的盔甲鴛鴦 三棘鱟

你認識鱟嗎?這種生物看似螃蟹,實際上卻跟蠍子、蜘蛛的關係比較近。發源自四億多年前,其外觀從兩億年前至今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可說在這漫長的時間尺度中,鱟以萬用的盔甲造型攻下了泥灘與沙灘。


▌ 這種生物長相真古怪,初次接觸不由得讓人疑惑牠的眼睛、嘴巴在哪裡?

鱟的身體大致分成三個區塊:頭胸甲、腹甲,以及劍尾。儘管身上大大小小的棘刺看似嚇人,但鱟其實很溫和、沒有毒性。


▌ 世界上有四種鱟,臺灣僅分布一種:三棘鱟。

目前臺灣的三棘鱟主要分布在離島,金門沿海與澎湖青螺溼地仍有成鱟繁殖。雖然早年臺灣本島西部與北部沿海也曾遍布鱟的蹤跡,如今僅剩嘉義布袋與新竹香山等地發現為數不多的稚鱟,想看到牠並非易事。


鱟曾經普遍存在的鐵證就扎根在居民生活之中,諸如彰化二林仍有小吃店以鱟殼作為鍋鏟,據說有彈性的鱟殼能在翻炒炒麵時拉扯麵身,成了美味的要素;除了將鱟殼當鍋鏟之外,金門人亦將鱟殼塗鴉成門神,經過道士或乩童做法便能掛在門口趨吉避凶;而澎湖觀音亭的樑畫由彩繪大師黃文華、黃友謙父子描繪白蛇傳的故事,其中更以鱟、綠蠵龜等澎湖當地生物帶入蝦兵蟹將的角色。種種鱟文化顯見人與鱟之間生命的交織。


在每年清明到中秋間,適逢農曆初一十五大潮之時,成熟的公鱟與母鱟會現身在高潮位線的上緣。牠們平時待在海中,僅在產卵時刻拜訪沙灘。灘地的沙石尺寸很重要,大小適中才能營造最適合小寶寶孵化的環境。鱟行體外受精,母鱟掘地產卵、公鱟釋放精子進行受精。


▌ 趁機考考大家:你知道怎麼從鱟的外觀區分公母嗎?

其實稚鱟的外型無從辨識雌雄,但成熟的公鱟與母鱟分別會發展出不同的小構造。諸如母鱟腹甲後三對緣棘變得很小,較不會傷及公鱟;公鱟的頭胸甲前緣左右各形成一處凹陷,能恰好卡在母鱟的腹甲上。此外公鱟其中兩對腳還換成了鉤狀,以便鉤住母鱟的腹甲。這些結構有助於愛侶穩妥地扣合,宛如真正的「另一半」。人們見鱟總是成雙成對,因此又稱牠們「鴛鴦魚」、「夫妻魚」。


鱟的一生中必須使用到三種類型的棲地。繁殖場為粗顆粒的沙灘、稚鱟覓食的幼兒園為平坦的泥灘地,隨著鱟逐漸長大便往較深的淺海生活。這三種棲地同時存在才能為鱟打造一片完美的生活環境,缺一個就會造成生活史中斷。


▌ 然而稚鱟的死亡率高,達到性成熟還得經過十多年的歲月。等到牠幸運長大以後,適合繁殖與覓食的環境是否依然健在呢?

過去鱟所仰賴的臺灣西部與北部海灘,95%已成人工水泥堤岸,堆滿了消波塊。另外再加上人為誤捕與刻意捕捉、外來入侵植物佔據海灘、海洋汙染等壓力,更讓三棘鱟的處境雪上加霜。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已將三棘鱟列為瀕臨絕種(EN)的物種,臺灣目前尚未將鱟列為保育類。或許2022年3月澎湖全縣禁捕鱟,以及同年4月海保署預告保育草案,是漫漫保育長路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哪天湊巧在天然的泥灘地或沙灘發現「川」字痕跡,那可能就是鱟的爬痕喔!請記得別踩到牠、別抓回家,也盡量不要貼上網路炫耀,以避免有心人前去捕捉。若在餐廳、漁港看到鱟,則可以通報給海洋科技博物館或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來收容。


從「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了解三棘鱟: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522&parentpath=0,298,386&mcustomize=ocamaritime_view.jsp&dataserno=202202220035 

更多「鱟」的國外資訊圖表: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94909647/Horseshoe-Crab-infographic/modules/54830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