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 | 海底農廢追追追
調查地點 | 宜蘭大溪漁港
參與型態 | 海下
計畫狀態 | 進行中
海底農廢追追追
緣起
在大溪漁港,一群人坐在矮凳上圍成一圈不知在忙些什麼,讓路人不禁探頭,是在賣什麼奇珍魚獲?說到底,你可能也曾經好奇過:
海底垃圾真的有這麼多嗎?
海底垃圾的來源都是海上作業的漁業產生的吧?
為什麼要跑去海邊調查農業垃圾呢?
目前就讀海大研究所的彥翎,在進行海底垃圾研究過程意外發現農業廢棄物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在拖網船拉回的漁獲裡,輸水帶、苗盆、農膜、農藥包裝等農業廢棄物,與魚突兀地出現在一塊。這些農業資材管理不當造成的污染,不僅影響漁業生產,增加漁民的作業成本,還威脅到糧食安全。因此,彥翎也申請了海保署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的徵件,希望能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參與,深入調查海底廢棄物中農業資材的組成,以促進相關權責機關的管理和去化措施。
計畫介紹
計畫的主要目標包括掌握龜山島周邊海域海底廢棄物中農業資材的組成與數量、樣本採集地點資訊、評估採集地點周邊水系的農業活動型態,以及分析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公民科學家在參加培訓後,由團隊成員陪同至大溪漁港進行採樣,並進行調查。
調查方法
團隊與頭城鎮大溪漁港漁民合作,蒐集2023年11月到2024年10月間,拖網漁船於宜蘭縣龜山島周邊海域(深度90至820公尺深)作業時捕撈到的人造廢棄物。取得樣本時,另請船長提供採樣地點位置。紀錄項目如下:
a. 農業廢棄物種類與數量:包含,農膜大(10公分以上)、農膜小(10公分以上)、育苗盆大、育苗盆小、組合式穴盤、農藥瓶罐、農藥包裝、肥料瓶罐、肥料包裝、灌溉用輸水帶、其他。
b. 廢棄物總重與農膜濕重:大型物體以行李吊秤秤重,小型物體以廚房電子秤重。
c. 農膜面積:將農膜鋪展平放至具比例尺的切割墊上後拍攝照片,至電腦中拉直歪斜並以軟體依據照片像素與比例尺間的比值回推測量農膜實際面積。
d. 輸水帶長度:以捲尺平測灌溉用輸水帶之長度。
調查成果
蒐集41趟次所攜回的海底垃圾。農業垃圾總重9,820公克,農膜濕重2,670公克,輸水帶長度6,263公分。
團隊亦執行蘭陽溪周邊農業活動的訪談,目的在於了解農業資材在當地使用狀況、裝設方式、周邊有無堆置或焚燒等狀況,並近一步訪談當地兩大主要作物(西瓜與十字花科之高麗菜、白菜、娃娃菜)的輪耕時間與空間關係。雖團隊有與瓜農聯繫,但瓜農因顧慮議題之敏感性與擔心對產業造成之未知影響,多婉拒直接受訪,得知目前並無農業資材回收之相關補助與獎勵措施。此外,團隊致信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產銷科、宜蘭縣政府環保局水屋水污染防治科、行政院農業部農糧署、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等單位,皆未獲得明確回覆。
要來碗臭臭的陳年海底撈嗎?
研究從海底帶上來的垃圾,強烈氣味是少不了的。不過,除了漁港特有的魚味,還有更多超乎想像的狀況!每次調查不僅揭開了海底垃圾的面貌,也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物品,像是印有「台北動物季」字樣、年資超過20年的五香乖乖;阿嬤的內褲(!!?)、纏繞到地球公轉20圈還解不開的輸水帶,甚至還有阿公直接走到調查樣本上小解!!!!(救人喔~~~~😱😱😱)。這些經歷不僅讓團隊成員感到驚訝,也凸顯了對於海洋保育工作的迫切性。
未來展望
希望能藉由此計畫,提高地方對農業資材管理的意識,並推動有效的去化管理措施。隨著公民科學家的參與和社區居民的關注,這項計畫不僅有望減少海洋污染,還能促進對海洋生態保護的廣泛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