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 | 海漂目視回報 

發起單位 | 海大海資所邱靖淳/海洋保育署

調查地點 | 全台

參與型態 | 海上

參與人數 | 1,038人

資料筆數 | 1,038筆

計畫狀態 | 進行中

Link

探索海洋垃圾:從危機到解決方案

海洋垃圾的現狀

你知道海洋垃圾有多嚴重嗎?每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數量在持續增加,這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每年有 1000 至 2000 萬公噸塑膠進入海洋。這些垃圾不僅在美麗的沙灘上積累,也漂浮在海面,甚至沉積在海底。

海漂垃圾的危害

海洋垃圾不僅影響海洋景觀,更可能被海洋生物誤食或造成纏繞,嚴重威脅它們的生命。塑膠垃圾在海水中分解時會產生有害物質,進一步污染海洋生態系統。

海漂垃圾調查方法

要調查海漂垃圾,唯一的方法就是出海調查,在各地的海域收集數據。但單純為了調查海漂垃圾出海的成本太高,因此科學家決定與公民科學家攜手合作。於是,當時在海大海資所念書的靖淳,開始招募志工,聯繫各地能定期出海的海釣船長、賞鯨船長、研究人員、海巡人員等,並舉辦工作坊訓練志工。

她設計了兩種簡明的海漂垃圾目擊記錄表,一份是讓調查者在 15 ~ 30 分鐘之內計數,在視線範圍內的海漂垃圾種類和數量,計算海漂垃圾的密度。另一份則是當在海上遇到大面積的海漂垃圾帶時,不用一項一項紀錄,而是直接記錄經緯度座標及環境資訊。

臺灣海漂垃圾地圖

在2017 ~ 2018 年間,在 39 名公民科學家的協助,靖淳總共收集了 978 筆的有效資料。航行距離累計 5455 公里,總共目擊了 4660 件垃圾。透過航程距離加上左右視線範圍得到的「調查面積」,可以算出每個取樣區的海漂垃圾平均密度,另有記錄 21 筆海漂垃圾帶。從整體資料來看,佔垃圾最大宗的是塑膠類(64%),包含寶特瓶、塑膠袋及各種包裝等其次則是保麗龍(20%),和漁業活動較為相關。

讓人驚喜的是,除了來自臺灣近海的資料,最遠還有東沙和南沙群島的資料!原來是三位熱心的海巡隊員,在出海執勤的空檔,在船上協助海漂垃圾的監測。

海漂垃圾公民科學家計畫的挑戰

邱靖淳分享,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志工維繫與資料品管。因為一般人較難有出海的機會,資料仰賴這些能定期出海的海上夥伴,因此她需要花不少時間,經常和志工聯繫、建立交情。另外,資料太少的需要主動關心是否先前說明不足,資料太多的也需要透過電訪聊天了解資料的正確性。為了能長久收集海漂垃圾資料,逢年過節的問候與拜訪長期配合的船長也是少不了的,還有定期提供回報獎勵,甚至舉辦抽獎活動等等。公民科學家調查和一般學術研究相對不同,建立穩定的人脈網路,是計畫能走得長久的重要基石。

未來展望

在海保署成立後,目視海漂公民科學家計畫的人力來源,也擴大到海保署委辦公司、海巡署與各地的海保巡查員。回報流程仍以靖淳持續改版的線上表單為主,而海保署亦建置海洋保育網(iOcean)平台,可讓一般民眾上傳目擊鯨豚海龜、海釣魚種、海底垃圾等資料。

結論

海洋垃圾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從參與淨灘活動到理解海洋垃圾的來源和影響,每一步都相當關鍵。讓我們攜手,為了一個更乾淨、更健康的海洋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