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探索和平島瘤珠螺的奧秘
團體介紹
由一群熱愛海洋生物、自然環境且具科學素養的熱血人士所組成的團隊,常於北部海岸、沙灘及潮間帶進行各項環境關注活動。他們透過公民科學和海洋教育,致力於探索海洋多樣性保育,使島嶼住民更親近認識大海。
計畫介紹
自2023年9月開始,至今仍在進行中。
調查方法
1. 瘤珠螺殼體外部標識
在和平島潮間帶中心輻射式尋找瘤珠螺個體。
進行殼體測量、標識並釋放,持續追蹤標識脫落狀況。
2. 日夜間採集調查
夜間退潮時進行定期回收調查。
日間在三條穿越線進行調查,記錄所有標識及未標識瘤珠螺樣本。
3. 數據分析
分析瘤珠螺的生長率、密度、族群豐度等。
利用GPS定位座標追蹤瘤珠螺移動軌跡。
參與者任務
參與者於基隆市和平島潮間帶進行拍照、紀錄瘤珠螺的數據,包括殼寬、殼高、發現地點的經緯度等。
計畫執行成果
標識放流後,團隊已辦理5場定期夜間調查,累積327人次參與。發現隨著瘤珠螺生長,殻高與殻重呈現正相關。而觀察瘤珠螺移動路徑,發現隨著螺體生長,瘤珠螺向步道邊有較多石塊遮蔽處移動。
遭遇的挑戰
招募困難: 一關始招募人數未達預期,經過擴大宣傳與公開招募,終於超越預定人數。
標識技術問題: 標識脫落或模糊,經過嘗試不同標識技術,才找到適合標識瘤珠螺的方法。
視覺與設計挑戰: 將科學知識與視覺美感結合,製作吸引眼球的展覽與宣傳材料。
印象深刻的事
標放的瘤珠螺就像自己的小孩,每次調查都期待再次與他們相遇🥹。其中編號A157、172、183最乖,有回來兩次。而標放後的瘤珠螺明顯的長大,年初標放的孩子,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原本標識位置是在螺殼外的中間,因螺殼螺旋生長關係,標識位置開始越來越遠離殼口,還要轉個方向才能看到標示。才發現,其實螺螺孩子比我們想像中長得還要快。
和平島潮間帶從2018年開始管理,有限度地開放,每每探訪潮間帶時便發現瘤珠螺數量越來越多、體型越來越大,甚至有發現超過文獻的極限殼高4 cm的個體。感謝所有再次回來的珠螺孩子們,讓我們能初步計算出這些標放300多天的標放個體,成長率約0.0117 mm/per day,真是一眠大0.000316寸啊~😆
未來展望
廣度提升: 希望未來將調查擴展至台灣其他海域,增加公民科學家數量,記錄在地採集與食用文化。
深度探索: 探討瘤珠螺的生殖季節、成熟體型及其內部汙染程度,提升公民科學對海洋認知的影響。
遠度規劃: 建立長期的瘤珠螺標放實驗,設定永續利用管理規範,推廣在地傳統文化。
透過「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計畫,我們不僅深入了解了瘤珠螺在海洋生態中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公眾對海洋保育的認知。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這項工作,促進海洋生態的保護與永續發展,共同為海洋生態繪製一幅更豐富、更生動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