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育署自2018年成立,為了建立大眾與海洋保育議題的連結,使得各項工作順利推動,首要藉由「客觀的科學基礎」、「資訊公開」、「公私部門合作」三項原則,奠定以科學方法為基礎的管理方式。

近年來,因應網路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在「人手一機」的情況下,配合網路社群媒體,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取得資源,並發表訊息。這也造就了人人都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

什麼是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通常由科學家領導規劃,而一般大眾,不論科學愛好者、志工等非職業科學家,透過系統性的收集、統一的數據回報機制和分析數據,執行部分或全部相關研究,都可稱為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透過公民參與的形式,除了加速科學家、政府機關的資料蒐集,也能帶動公民參與科學的意願,以促進科學知識的發展。

臺灣海洋公民科學的發展

在臺灣,初始以陸地調查為多,海洋方面的公民科學也隨國際趨勢陸續開展。回顧海洋公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最為聞名者例如定期紀錄珊瑚、珊瑚礁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珊瑚礁生態系的「珊瑚礁總體檢」,以及透過淨灘數據回報,累積了近2,000 筆資料的「愛海小旅行」。公民科學在近十年因為社群媒體的傳佈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下快速發展,包括利用海龜臉上的鱗片進行個體辨識、瞭解臺灣周圍海域海龜的數量、分佈和健康狀況的「海龜點點名」、收集水下目擊軟骨魚的「鯊魚魟魚目擊回報」,以及透過訓練調查員,用視覺量化海岸垃圾體積的「海廢快篩」等。

有鑑於公民科學家資料蒐集的廣泛性,以及其延伸的教育推廣功能,海保署設立「海洋保育網 iOcean 」資料回報平台,提供海洋生物目擊、垂釣成果回報、淨海回報、海漂目視回報等 4 類之資料回報,並持續辦理各項活動推廣公民科學調查。也於 2021 年起舉辦「海洋公民科學數據松」等活動,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知識轉譯,讓大眾一同解決各面向的海洋保育工作。同年 9 月,海保署與林務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內政部營建署簽署合作協議,結為「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Alliance, TBIA),將合作架設資料最多、最廣、且人人可使用的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以達成亞洲第一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量為目標。善用科技與群眾參與,強化資料之彙整、儲存及開放,建立海洋保育與國人的連結,透過眾人之力集結的公民科學數據,了解臺灣海洋環境與生物的變化。

2022年也研擬出全國第一份「臺灣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動策略」,期望提升海洋公民科學資料的品質與完整性,同時引導公民發展創新的解決方法,一同參與以促進海洋科學的發展。

來吧!一起守護海洋!

海洋保育與地方民眾參與密不可分,你也想要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了嗎?沒有科學背景也沒有關係,只要你對海洋有興趣,都可以貢獻一己之力,促成大規模調查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