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閱讀障礙學生的處理速度及其與閱讀的關係

/王立志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

  在閱讀障礙的特徵中,除了其於識字、寫字、理解的正確率問題之外,其流暢性的問題則是另一個常被聚焦的現象 (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2002),因此,這個現象也成為學者們多年來探討的主題。

  關於流暢性的問題,處理速度就是無法避免的主題。處理速度是指為了完成任務而理解和對刺激採取行動所需的認知過程的效率(Gooch et al., 2019),在閱讀過程中,必須在信息衰減或被其他干擾信息干擾之前處理輸入(Kail & Hall, 1999)。

  針對這個現象,Ramus(2001)統整過去假說提出巨細胞失能模式,指出閱讀障礙學生存在著瞬時處理(temporal processing)的問題-對於快速呈現的視覺與聽覺刺激有敏感度較低的狀況-亦即,對於判斷連續呈現但間距很短的兩個視覺/聽覺刺激的順序有顯著的困難(temporal order judgment task)。然而,這類的研究在非拼音語系的國家中卻少被著墨。

  特殊教育學系王立志老師於近十年內,針對中文閱讀障礙學生在進行了一系列的瞬時處理能力的檢驗,包含調查跨年齡中文閱讀障礙學生在視/聽覺瞬時處理能力的差距、視/聽覺瞬時處理能力對中文認字以及閱讀流暢度的影響等等。其中,為了檢驗瞬時處理缺陷到底是不是影響中文讀寫障礙在閱讀及其相關能力問題的核心缺陷之一?王立志老師招募了69名臺灣中南部國小三至六年級閱讀障礙學生,進行了每次30-40分鐘、每週3-4次、共計12次的視覺瞬時處理訓練(N = 26;以大象與河馬的圖片)、聽覺瞬時處理訓練(N = 23;以貓叫與狗叫的聲音)、以及不進行相關訓練(N = 20)。結果顯示視覺瞬時處理訓練除了提升其視覺瞬時處理表現之外,亦可提升視覺相關的閱讀相關能力(即組字規則;近端遷移效果),並進而顯著增進中文識字能力(遠端遷移效果)。相對而言,聽覺瞬時處理訓練則出現近端遷移效果,亦即,可以提升聽覺瞬時處理表現以及聲韻覺識能力,但卻未見遠端遷移的效果。

  此研究的結果進一步確認瞬時處理的感官管道特定性-在高度仰賴視覺處理的中文認字中,視覺瞬時處理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管道。根據系列研究的發現,此類基礎認知能力的訓練可被視為是增進語言、閱讀相關能力訓練的基石,提供教師與家長另一個教學設計時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