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情緒與社會生活


/張硯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理科太太(YouTuber)用他的招牌問候開啟了今天的影片。然而比起討論理科太太或網紅文化,我更想邀請各位實際問問自己,所以,你今天過得好嗎?從早上醒來到現在,發生了些什麼事,遇到了哪些人?讓你有什麼想法,又有什麼感覺呢?

  除非你是訓練有素的冷血殺手、或是來自瓦肯星的史巴克大使(星際迷航記),那麼在思考、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你應該會像大部分的地球人一樣,感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情緒。有些際遇讓我們開心,有些讓我們難過,有些人讓我們生氣,有些人則讓我們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確實,比起冷酷、理性至上的思考歷程,人們更容易注意到–「感受」到–自己腦子裡那些溫熱、時常難以捉摸、控制的情緒歷程。

  但是這樣有感覺、有溫度、極為日常的心理學現象卻是一大挑戰:我們不是自詡為「智」人(Homo sapiens)嗎?怎麼跟其他動物一樣,總是被感覺牽著走呢?又這些時而讓人喜歡、時而不喜歡的情緒,對我們生活、工作、家庭有什麼影響呢?結合認知主義與功能主義,我的研究團隊ERICA Lab(Emotion-Regul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ion Lab)關注的即是各種情緒的心理認知基礎,以及情緒對人類這個物種在繁衍上的功能與幫助。

舉例來說,過去研究發現我們受他人幫助之後產生的「感謝、感恩」的感覺,不只會使我們想要與對我們好的施惠者進一步交往,還會改變我們對所有其他人的態度,用一個更大的框架把原本的施惠者以及其他無關的人都放進同樣的「好人」的團體裡(DeSteno et al., 2010)。簡單說就是,感恩感不只影響人們對一個他人的想法,也會提升人們對人類的整體認知。根據這個發現,我們ERICA Lab就進一步使用社會網路分析法,檢驗感恩在日常社群中蔓延、不受限於原本施、受惠兩人關係的可能性。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容易產生感恩感的程度,確實預測了他日後將成為社群資源分配網絡的核心及仲裁角色(Chang et al., 2012)。換句話說,感恩不僅是個體的情緒感受,似乎還有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整合功能。

除了認知與功能分析,我們ERICA Lab也常對既有情緒研究做文化上的修正與更新。以相同的情緒舉例,過去美國研究指出當人們對施惠者感到感激,他們會接著產生口語以及肢體的關係促進行為,如「說」謝謝、握手、擁抱等(Algoe et al., 2009)。從臺灣的文化脈絡來看,儘管這些行為確實可以理解(Chang, 2019),但顯然我們沒有「愛就大聲說出來」的習慣,更有不得輕易觸碰他人身體的禁忌。所以臺灣人都是怎樣表達感謝呢?我們的研究發現,相對於美國人,臺灣人有個特殊的自我精進行為。而其之所以特殊,並不是因為美國人都不上進、很懶惰。而是這個自我修練的功夫,在臺灣,是一種「人際」表達:我們透過提升自己能力、性格、或是生活,來向照顧我們的人傳遞感謝的心情(Chang et al., 2020)。

  最後,儘管以上都是以感恩舉例說明ERICA Lab的研究活動,我們的工作其實也有觸及其他的正向情緒(如:愛、信心、感興趣)、負向情緒(如:寂寞、挫折、共苦)、以及同時有苦有樂的複雜感受(如:懷舊、期盼)。從研究脈絡來說,我們除了分析一般人際交往,也有特別聚焦在親密關係、政治生活、與消費者行為的主題計畫。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們網站ericalab.com,也非常歡迎直接聯絡我做進一步交流。

以上,感謝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