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學士班永續發展教育組

-金門移地教學工作坊

/江天健-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榮芳杰-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黃書偉-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楊宗翰-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移地教學是院學士班永續發展教育組課程的特色,學生們透過在不同環境之下的體驗和驗證的學習,能夠更加了解永續發展的理論和實際,這與課堂上的學習截然不同,也符合108課綱的探究理想和實作精神。

  9月2日至8日院學士班師生一行15人趁著開學之前疫情減緩時候移師到金門展開田野調查學習。行前登機按照規定要做快篩檢查,大家忐忑不安,篩檢結果全部陰性,如期來到金門。

  這一次移地教學有「永續環境規劃與社區營造實務」、「文化資源田野調查實務」兩門課程,選擇金門這個地點有兩個原因,一是田野調查地點最好是「相異文化」地方,可以訓練同學們的敏銳觀察力及解決問題能力。金門與台灣現屬於同一政治體制之下,但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呈現出不同的地方風貌。二是金門當地具有豐富人文、社會、自然、文化資源,目前正在致力發展成「大學島」,誠如本校金門學習中心總監李金振博士提到金門處處是教室,是一個絕佳「境教」的學習場所。

  有形文化資產而言,金門原本具有豐富閩南式古建築和聚落,加上因著僑鄉和僑匯的緣故,還有不少洋樓建築,目前透過老屋活化利用方式盡力保存下來。再按照時間縱軸來看,隨處可見明代建築、墓葬和石碑,這在台灣本島是無法想像的。

  從無形文化資產來看,當地許多聚落仍舊保有聚姓而居的情形,宗族意識強烈,民間信仰活動頻仍,最為人知曉的避煞風獅爺。自古以來,人才輩出,例如:瓊林蔡厝;與新竹拓墾有密切關係的王世傑,竹塹開台進士鄭用錫皆是金門人。

  值得一提的,金門先後扮演「反清復明」和「反攻復國」的角色。戰爭不絕,1661年鄭成功自料羅灣啟航,驅逐荷蘭人,取得台灣。16 63年鄭經放棄金門,逃到台灣。1674年三藩之亂,鄭經復占金門。降至近代國共內戰,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1年大二膽島戰役,1953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炮戰,1960年六一七炮戰,砲火不斷,成為戰爭之島。1953年開始實施戰地政務,直到1992年解除戒嚴。由於這段特殊歷史的機遇,在島上有許多軍事戰爭遺跡。這一次移地教學也讓同學們走一趟軍事遺址,讓他們感受到不同的歷史氛圍。

  金門解除戒嚴之後,面臨發展的衝擊,尤其是對岸廈門高樓大廈急速成長,加上正在興工的國際機場,在城市競爭之下,挑戰更加艱鉅。1995年成立金門國家公園,保留前述閩南式古建築和聚落,不致淪為全盤現代化,喪失自我特色。2001年金廈小三通,發揮地理優勢,扮演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橋樑角色。目前隨著經濟發展,人民需求壓力越大,例如:如何在新舊建築和聚落之間折衝?滿足百姓居住需要。除了觀光旅遊、金門酒廠釀酒之外,在後疫情時代之下,地方產業要如何繼續發展?這些當前問題要如何截長補短地解決?皆是這一次修習「永續環境規劃與社區營造實務」課程同學們主要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