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生命的交映共響-屏大USR計畫在餉潭
2021-12- 19 18:10 國立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 曾嘉民 / 編寫
110年12月17日,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劃「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計畫團隊師生辦理「爐邊聽社區的故事:社區故事及生命史桌遊創作與感恩分享會」,邀請餉潭國小師師生及社區居民共享計劃執行兩年來的成果,分享共學與陪伴歷程中的感動與學習。
本次活動由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計畫共同主持人王慧蘭副教授及協同主持人王大維助理教授,共同帶領屏大跨系所學生及多名印尼外籍生前往新埤鄉。上午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安排騎單車走讀新埤國中小場域活動,透過雙腳騎著單車在果樹旁、養殖場旁及環保林地穿梭,深刻地經歷與看見了場域中的地方景象,此外,還在路程中走訪了新埤鄉運動公園、新埤國中及大成國小,新埤國中張浩鳴校長及大成國小鍾秀鳳校長也親自接待計畫團隊,介紹與分享學校特色及場域文化,不但讓我們認識了新埤國中發展狀況及其特殊的歷史古蹟及生態特色,也在大成國小瞭解了新轉型成藝術實驗小學的課程特色及特殊空間建置與規劃。
在單車走訪後,晚上舉行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是餉潭特色美食感恩分享餐會,邀請社區在地總鋪師烹煮餉潭社區有名的飯湯美食, 並在學校中庭放置了十三張傳統宴席圓桌,帶入傳統社區生活中的慶典儀式感,也象徵計畫所護持的培發迴圈所有成員的相互連結與凝聚:包含屏大師生、餉潭國小師生、餉潭樂齡中心及餉潭社區居民。
當天的活動高潮是計畫的生命史社區桌遊創作分享會,由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及計畫場域專家林秀英校長共同主持,公開放映了由參與本計畫與教育學院合辦的「邁向地方創生的SUPER教師培力」微學分課程的學員團隊,在「社區連結力敘事培力營: 社區故事生命史採集實作及訪談」實作活動歷程中,訪談社區多名長者所整理後製出的三部生命故事影片:「憶之餉梅」、「活出退休人森生命力」及「洄餉夫妻:離鄉又返鄉的創業路」。映後座談會也邀請影片創作學生與社區民眾交流回饋,不光是計畫師生在生命史故事及桌遊改編創作歷程中的思考與學習,社區民眾也在聆賞社區夥伴的生命故事中有了更深的社區意識連結,以及同理共感後,流下了眼淚,在敞開與面對的歷程中得到支持與療癒。分享會最後,由餉潭樂齡學習中心的千歲爺奶展現了他們樂齡學習的精彩舞蹈,帶給計畫團隊師生驚艷到餉潭社區夥伴所涵納的豐沛能量、熱情與生命力。
晚會的最後一場活動是青銀台語歌晚會,並特別籌劃由屏大計畫團隊師生準備的印尼傳統舞蹈及結合當代流行文化與動漫應援舞的螢光舞演出,帶給社區夥伴不同的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以台語歌唱為媒介,串起了不同世代人們的記憶與情感,螢光棒的螢光、社區中少數還亮著燈的校園,會場中瀰漫歡笑、溫馨與感恩的氣氛,體現了屏大USR團隊與地方的能量匯聚及連結,以相互的深度關係引動共同的成長與學習,共創了彼此生命中一段美好的記憶。
本次活動以學習結束圈的帶領畫下句號,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引導參與學員進行學習回顧與反思,並邀請所有學員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收穫。其中,參與活動的印尼外籍生Sariah Saragih、Rani Purba、Angelica Sitohang都提到:「我找到了家」、「在過程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友善與溫暖」; 教行所博士生Zobi Mazhabi也分享:「這次的活動是一個學習的典範,學習應從內心的感動開始,要包含知識與專業外的陶養與學習,而想要改變世界,或許就可以從改變像這樣的小地方開始」;教育系大四學生劉芸嘉則分享:「在這次的活動中,我開闊了我對於學校的想像,原來一所學校能帶動整個社區」。在計畫執行的第二年尾聲,計畫團隊與社區、學校建立了深度的共感與連結,也促發許多學生對於教育、教師與學校的重新想像與再定位。青銀生命在餉潭的交映共響中,編寫出持續發展中的社區故事與生命記憶。
覺察並正向老化-屏大帶領餉潭社區認識新樂齡族
2021-11-14 16:00 國立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 薛宇宏 / 編寫
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劃「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團隊與新埤鄉餉潭樂齡學習中心,於110年11月11日與新埤鄉餉潭社區樂齡學習中心舉辦「正向老化-樂齡族的新願景」活動,由屏大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的劉素芬教授帶來的高齡學新觀點,讓餉潭社區的阿公阿嬤們看見現今影響生活的種種壓力來源,反思該如何用樂觀且健康的心態,繼續面對人生接下來的旅途。
劉素芬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在逐漸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應樂觀看待生病、往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並、死的過程,無一倖免,所以只要體力允許便要及時行樂,不要等無法實現時在後悔、遺憾。像是美國九十一歲的溫斯托(Sylvia Weinstock),以製作結婚蛋糕聞名,擁有「婚禮蛋糕女王」稱號,曾因罹癌而促使他勇敢追求做蛋糕心願,才造就今日的成就,溫斯托說過:「年齡不過是數字罷了,人生沒有所謂的晚年!只管繼續前進,做想做的事,直到我們和世界說再見的那天到來為止」。
屏大USR計劃團隊透過定期聚會活動,將各種大學資源帶入餉潭社區,帶領社區居重新審視社區的需求與價值,期望藉由屏大師生團隊和社區協力發展之經驗,屏大師生團隊能與餉潭社區一同打造新的社區生活和關係,讓雙方都能從互動中獲得生命的療癒。
用瑜珈串起的青銀樂 -屏大USR團隊師生、餉潭國小團隊及餉潭樂齡中心形塑共好共樂的培發迴圈
2021-11-17 14:35 國立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 曾嘉民 / 編寫
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學校做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師生團隊,於110年11月5日晚上前往新埤鄉餉潭社區樂齡中心辦理「聽見內在世界的鼓聲-內觀與自省瑜珈課程」,由本計畫專家屏大體育系林世哲老師帶領社區長輩從瑜伽中,感受自己的身體,聽見內在的鼓聲。
本次活動主要由在屏大教授瑜珈課程的體育系林世哲老師親自示範帶領,除了社區樂齡成員參加外,另有屏大師生七人一同參與活動,屏大學生也在繼社區生命故事訪談後,再次來到社區與社區長輩見面。
習修過大學體育瑜珈課的同學,也在活動中擔任小老師,協助指導阿嬤、阿公的動作,社區樂齡成員、屏大師生與餉潭國小也在一次次的共學活動中,建立起信任與和諧的關係。
在活動結束後,來參與的長輩個個意猶未盡的詢問下次活動時間,可見活動的受歡迎度與實用性。屏大USR團隊將大學專業資源引入社區,滿足社區不同的學習需求與成長,尤其通過餉潭國小秀英校長團隊的引介與協助,讓屏大師生、餉潭社區及餉潭國小團隊共學共好的培發迴圈越來越成形,在彼此身上得到相互支持、一起學習改變的勇氣與能量。
來聽阿公阿嬤故事-屏大USR紀錄餉潭社區的在地記憶
2021-11-12 15:21 國立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 曾嘉民、薛宇宏 / 編寫
屏大師培生至餉潭國小辦理社區連結力敘事培力營,團體大合照。計畫團隊 / 攝影
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種子型計劃「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團隊,於110年10月28日到10月30日與新埤鄉餉潭國小舉辦「社區連結力敘事培力營:餉潭社區社區故事生命史採集實作及訪談」活動,透過餉潭社區實際踏查及社區故事與生命史訪談,讓屏大師培生深入看見社區居民的生命脈絡與情境,反思自我的生命、生活的環境與學校於社區的使命,將心與社區連結,重構個人地景對地方的想像。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認為,要記錄與書寫別人的生命史故事前,得先學習說自己的生命史故事。在前往場域訪談前一天,除進行生命史訪談內容的擬定外,另安排學員進行自我敘說,從「一個代表自己的東西」開始,與他人分享理由,也從彼此的互動中,反思自己,發現更完整的自己。
訪談當天,餉潭國小林秀英校長先帶領學員以腳踏車走訪餉潭社區,拜訪村長聆聽在地故事,走訪餉潭社區的宗教中心北埔宮及守護社區四方的土地公廟,讓學員在訪談前以眼睛初步認識場域,建構對於訪談對象地方的印象。下午針對十三位社區居民進行生命史訪談,豐富的在地生命故事也被整理成三則故事:梅花堅毅不拔越冷越開花的阿嬤人生「憶之餉梅」、台灣社會經濟變遷離鄉又返鄉的返餉夫妻創業路「迴餉夫妻」及經歷喪子之痛重見人生活力的文創阿公「活出退休人森生命力」。社區的生命故事讓學員反思自己對於社區生命的想像,重新看見社區中每個人的獨特意義與價值。
日後,本次所整理的社區生命故事將與「邁向地方創生發展的SUPER教師培力」之微學分課程結合,以生命故事為素材,設計社區生命故事的桌遊,將社區故事的經驗與感受,儲存於桌遊中,設計邁向社區永續發展的學習活動與課程。
2021-04-09 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
2021-01-20 13:26 國立屏東大學 / 劉育忠教授 / 編寫
屏大師培生至琉球國中辦理社交情感桌遊學習營,團體大合照。計畫團隊 / 攝影
2020-12-26 20:45 國立屏東大學 / 王慧蘭教授 / 編寫
屏大師培生至新埤國中辦理社交情感桌遊學習營,團體大合照。計畫團隊 / 攝影
2020-08-25 19:52 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吳愷晨 / 編寫
2020-06-22 15:26 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曾嘉民 / 編寫
屏大USR參訪團與地磨兒團隊合影。計畫團隊 / 攝影
2019-06-07 18:41 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吳愷晨 / 編寫
〈童餉〉餉潭國小草地桌遊體驗營,團體大合照。計畫團隊 / 攝影
2019-06-06 11:16 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曾嘉民 / 編寫
〈青銀共,偕學樂〉餉潭樂齡桌遊體驗營,團體大合照。餉潭國小 / 相片提供
2019-04-24 20:35 屏東大學 / 計畫助理曾嘉民 / 編寫
國立屏東大學教授與新埤鄉重要關鍵人座談會會議畫面。計畫助理吳愷晨 /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