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语 (1)
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那人的邻舍呢?他说:
“是怜悯他的。”耶稣对他说:“你去,照样做吧!”(路10:36-37)
2022经已结束,有多少人是仍然活在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这种措置具体感之中的呢?诚然,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人们集体经历自身在空间感及时间感上的失焦和失衡,进而导致自身定位的混淆,以及生活/生命方向的迷茫,这是事实!然而,我们已经迈入了后疫情时期,这也是事实!因此,会不会也是时候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收拾心情,放下过去,重新寻回标杆,向前奔跑了呢?
理想是容易的,但现实却也同样骨感。重新起跑,那要从哪里开始呢?我想在这几年间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爱、关系、信心、盼望、恩典等…这一些在疫情之前看起来不大重要,但却在失去的时候让我们生命/生活崩塌的信念与生命特质。有鉴于此,倘若世界需要的是这一些的天国伦理,好不好我们就重新的为着众多的邻舍而生命,生活和信仰呢?
各位NGC人,在新的一年里,好不好我们开始学习不只是停留在问谁是我的邻舍或我是谁的邻舍,却是主动的去发现各人生活/生命中的邻舍(他们可以是你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并主动的与这些的邻舍同行,扮演光和盐的角色,将天国的爱、关系、信心、盼望、恩典等重要的生命特质注入到更多的生命当中,让教会的共同体得以展现一种特别的见证-我们就是大家的邻舍,我们也愿意让Nilai社区成为我们的邻舍!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共同进退,一同的协力合作,重建整个社区各阶层不同群体的生命/生活。这岂不是教会的使命?岂不是NGC人的使命吗?
牧者心语 (2)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7-28)
在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的经文脉络中,律法师较像是出于傲慢(又或偏见),而发出了谁是我的邻舍这样的提问。傲慢与偏见比较常出现于当人眼中只有自己,却看不见他者的处境和需要,又自以为看得正确的时候。这容易让人产生自我的优越感和对他人的歧视,为这世界增添无数的界限和藩篱。
诚然,在当代社会里,既得(或间接)受益者往往都会因着处境/利益的缘故,而看不见一些现实的问题,特别是边缘的群体被不合理对待而艰难生活的困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连那常说是爱与关怀群体的基督信仰社群,也常常会因着受限于某种的同温层之故,拥有着傲慢与偏见,看不清他者的真正需要。
说句实话,其实信仰者也不太懂得如何去爱人!基督信仰并没有要求我们独善其身,却是要求我们跨越诸多的设限,以怜悯的心去行使恩赐的行动。爱从来就不是做点好事,帮下人那么简单;爱的行动不能离开人、离开生命及离开生活的处境、背景和脉络;爱不应该…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用条命去爱!
若是这样,NGC人就真的有必要先学习放下傲慢与偏见,方能可以真实的看见需要关怀的邻舍。也唯有透过发现邻舍,信仰社群才能够接地气地尝试落实一种流露怜悯的生活践行,去打破社会固有的傲慢与偏见,赎回失落多时的信望爱。这岂不是基督跟随者的使命吗?
NGC人,耶稣对我们说:“去,照样做吧!”你/妳怎么说?
牧者心语 (3)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
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8:35)
在初期教会的叙事脉络中,自司提反殉道教会遭受大逼迫起,圣灵就逐步引导信仰社群走出既定的犹太传统框架和界限,开始把福音从中心(耶路撒冷)推进到周遭的异文化以及多元社群(撒玛利亚到地极)中,进而呈现一种散开(Diaspora)的形态。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的发展其实是相当颠覆性的,甚至可说是远异于当时教会的常规理解和运作模式。
诚然,这绝对不只是开放与否的抉择,因为其中涉及了许多错综复杂且极具张力的族裔身份、祭祀礼仪、语言文化、救恩历史等至关紧要的议题。估计谁也未曾想过,当初期教会的信徒们顺服圣灵的带领,大胆地走出去宣扬福音,并为外邦信徒施洗时,过去那些没有机会与上主相遇,被拒于福音门外,与上主恩典无份的陌生“他者”如今竟然也能够经历被上主拥抱的可能。
突然之间,陌生人成为了邻舍,成为了彼此拥抱接纳的对象!这是从未有过的新事,故要开始学习去拥抱这些有异于自身的“他者”肯定需要时间去消化和调适。但关键是,信仰社群开始真正意识到在这世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太糟糕、太污秽、太艰难、太遥远到一个地步,连上主的爱也鞭长莫及。没有!因为十架的大爱经已将这些的隔阂拆除了,叫世间万有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NGC人,什么能使人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种族吗?是身份吗?是地位吗?是宗教吗?是文化吗?是贫富差距吗?在我们当下的处境中,我们是谁的邻舍?谁可以成为我们的邻舍呢?
牧者心语 (4)
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就没有复活了。基督若没有复活,
我们所传的就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林前15:13-14)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耶稣基督“参与在世界”的这个行动是信仰重要的内容。说的也是,试想想:如果基督没有道成肉身,我们就无法有路可循归回到父那里去;若非基督未曾受试探和经苦难,我们就无法相信祂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若基督没有肉身复活,我们的信更是徒然…一言以蔽之,耶稣基督十架的救赎并不是抽离人间的超现实行动,而是具体且真实的神圣临在。
若是这样,这也意味着耶稣基督死亡事件的那份苦痛是真实的,因为救赎与痛苦正正就是坐落在一个具体真实的时空之下发生的。纵使这样的救赎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光彩,因为在十字架上没有权力、富贵和荣耀,有的只是诅咒、苦难和眼泪,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失败。事实是,当我们太过轻易倾向将苦难与失败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忽略了上主那种颠覆性的大能、富足和拯救,往往就是在牺牲、破碎、无能、卑微中显得完全。
道成肉身拥抱苦难的耶稣基督为信仰社群刻画了一幅图像-呼召我们在受难节来临之际,除了思念上主在十架的死亡,也同时要纪念那些患病者、贫穷者、受欺压者、受痛苦者…而上主复活的大能更要激动我们主动进入贫穷和苦难中去活出爱,因为上主并不是呼召我们获得成功,却是呼召我们去跟随祂。
各位NGC人,2000多年前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了众生的邻舍,并愿意为邻舍承担苦难。今日的我们,又会是谁的邻舍?或愿意拥抱谁成为我们的邻舍呢?倘若还要为这种行动加上受苦的代价,我们的回应还会是…我愿意吗?
牧者心语 (5)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为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
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处处受困,却不被捆住;内心困扰,
却没有绝望;遭受迫害,却不被撇弃;击倒在地,却不致灭亡。
(林后4:7-9)
近日在报章上看见又有年轻人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新闻,心里无限唏嘘。除了难过以外,更多的是对于人在困境中倾向选择放弃的那种无力感。诚然,在一个强调资本的社会里,大家都在很努力的赚取经济资本,但甚少有人会去累计灵性资本,以致于许多人在情感匮乏的处境中很常会被捆住,会被击倒,会感受绝望。这是一个真实具体的社会现象,也是信仰社群需要正视的生命拷问。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以为跟从了耶稣就从此神灵附体,免疫于生活/生命的种种挑战。就连保罗自己也面临了许多的患难、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人的恶意中伤和污蔑,甚至是自己亲手建立的教会的质疑。这种种出死入生的经历让保罗深刻的体验到自己虽然不过是脆弱的瓦器,但之所以还能够继续展现意义和价值,完全是因为耶稣基督在他里面。是上主的怜悯使卑微的器皿有作为;是福音的大能让软弱的成为刚强;是上主使倒下的生命不至于消亡。
各位NGC人,2023年经已进入了第五个月份,你我此时当下的状态如何?我们身边邻舍的状态又如何?我们面临了什么样的内耗、疲惫和痛苦?想放弃了吗?不放弃又还可以做些什么?坦白说,这都没有既定的答案。唯保罗给了我们一个建议-不如我们就坦然地承认和接受自己就是软弱的,也坦然的let go让耶稣基督进入到我们生命里面,让耶稣基督复活的大能/盼望发动在各人的生命中,也发动在我们所服侍邻舍的生命中。这或许就是信仰社群所能够展现的的灵性资本,既教会的见证,叫人看见后可以知道这世间可以疫燃爱(依然爱)。
牧者心语 (6)
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
只是不可把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
因为全部律法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5:13-14)
在2023年里,NGC人尝试学习落实发现邻舍,实践使命的目标。然而,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工具理性和消费心态却主导了人们的日常,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在无形中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视爱邻如己为一种祝福,而只会觉得那是一种责任。这不必然意味着我们背弃了天国子民的身份,却只是实在地说明了信仰社群尚未养成在这时代的洪流冲击底下实践天国价值的习性。
相信大部分信徒都会认同,因着信仰的缘故,价值不一定是来自于交易,而可以是来自于使命的实践;不一定在于拥有,而可以是在于爱中的分享。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持续性地相信并保持这一份的信念,在无数幽暗的日子里,将天国的爱、信心、盼望、恩典等重要的生命特质展现出来呢?一言以蔽之,其中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我们是“只”把爱邻舍视为一种要求/责任,亦或是把爱邻舍视为是上主祝福+要求/责任。
这样看来,如果爱邻舍如同自己是上主赋予教会的使命,而这样的践行同时也伴随着上主的恩典,更承载着上主的祝福,那就意味着能够爱人如己本身就已经是在经历祝福了!或许这样的说法跟我们所接受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一样,但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在实践天国使命的过程中会出现奇妙的力量,以致于我们会经历难以言说的价值转化,不被这世界同化,却是能建构与新身份相称的价值体系,做得到爱邻舍如同自己。各位NGC人,我们会选择继续纠结和怀疑,还是要勇敢的走出去爱呢?
牧者心语 (7)
所以,既然我们有这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就该卸下各样重担和紧紧缠累的罪,以坚忍的心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
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间超过一定年日的堂会,通常都会出现一个令人懊恼的现象-受困于世代之间产生的隔阂及张力!诚然,世代在不断地改变,几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处境下成长,受不一样的环境、氛围、文化、思潮影响,对人事物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有差异本来就很正常,世代本来就是会交替,这是恒常的规律。但往往教会就拉扯于难以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世代之间的恩怨情仇并没有处理妥当,以致肢体之间轻则关系破裂,重则弟兄姐妹离堂出走,甚至教会分裂也常有所闻,实在叫人惋惜。
倘若教会乃领受上主同一使命的共同体,信仰社群本应是在基督里相亲相爱、同归于一才对,怎么动辄就同归于尽呢?以免重蹈过去历代教会的恶性循环,即将进入30年历史的NGC也是时候要就跨代同行的议题和挑战进行反省,以致于NGC人可以走出不一样的轨迹,在当下这面临许多分化撕裂、甚少注重联系的世代里,藉着不同代际之间在多元中彼此的相爱同行,不止丰富整体教会的生态,也提供教会健康成长的土壤,并展现信仰社群合一的美好见证。
话说回头,跨代如何同行呢?倘若少了安全感、信任、谦卑和尊重;没办法在互爱中学习对话和聆听;并愿意随时修正自己的看法,恐怕真的走不下去。世代之间的差异不适宜以谁对谁错做判断,跨代共融及彼此牧养不是在说着角色的交接,或权力转换;也不是在倡议一种运作教会活动的工具,却是一种延续上主心意的社群生命展现。因此,我们都需要学习接受不同世代的人有不一样的恩赐,当然也会有自身的缺欠;我们需要真挚的跨代情谊和协力,共同去建立兼容异议的空间;我们更需要足够的爱与接纳,愿意将软弱的一面向彼此敞开,邀请上主介入转化彼此的生命;我们需要…
一言以蔽之,就让我们成为彼此云彩般的见证人,继续走向下一个30年的路程吧。
牧者心语 (8)
有火一般的考验临到你们,不要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
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2-13)
不幸事件带给人的,是伤痛、悔恨、恐惧、不安,甚至绝望。而根据基督信仰的理解,上主的信实并非是保佑人不受伤、不生病或不需面对死亡,却是应许纵使面临生命的脆弱,上主仍旧与苦痛的心灵同在,而主若愿意,暴风雨后终会见彩虹。这样看来,基督信仰并不旨在为不幸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呼吁众生谦卑下来,回到上主面前去寻索,面向尘世间的脆弱,人是什么?同时也在呼召信仰社群谦卑下来,来到上主面前去寻索,面向可悲的世界,教会还可以做什么?
诚然,当不幸临至,而事态的发展又似乎没有转变时,人们都会很自然地埋怨为什么这些破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进一步质疑这样活着是否有意思?面对这类似的灵魂拷问,曾经有位教会长辈这样形容: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块堆积着各种凌乱线头的布,看起来杂乱无章,没有丝毫的意义;但这人生的布幕在永恒中被翻开的时候,却可以是一幅幅出人意外美丽的刺绣。换句话说,在生命奥秘的事情上,上主并没有遗弃,也没有搞错、更不是在玩弄我们!在上主的恩佑里面,我们可以编织更为美善的人生。
若是如此,甚愿NGC人在各种的不如预期中能够更为坚定、也更加同心,在困境中抓紧上主的应许,并倚靠上主的恩典,在黑暗中瞥见曙光,终究心怀盼望。更求上主帮助我们按圣灵给我们信心的大小,并各人心中的感动,勇敢地、大胆地走出去,多一点笑容、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走近人群、学习关怀邻舍、学习参与生命、学习给予陪伴…履行昔日耶稣对教会的嘱咐-成为世界的光,成为世界的盐!
牧者心语 (9)
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和他们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
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痛苦,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启21:3-4)
适逢马国人民这两个月相继迎接国庆与大马日,那究竟基督信仰社群该如何看待双重国民的身份呢?原则上来说,信仰社群在基督里被呼召成为上主国度的一份子,又在上主的心意下拥有了民族身份,那既意味着我们既是地上公民,又是天国子民。值得留意的是,天国子民的身份与民族身份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保罗在高举天国子民的当儿,也同时坚守其罗马公民的身份,说明了爱上主与爱国并不是二择其一的选择题。
何谓爱国?作为马国人,我们当与整体国度的命运休戚与共。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够单顾个人的利益,而是应该在信仰的原则下,积极关怀并参与社会的公共建设。另外,我们更应该在祷告中时常纪念马国的政治领袖能有智慧与德性治国,充分体现公平与公义的普世价值,以民为本地去谋求所有人的共同福祉。而作为天国客,我们则应该以圣经的原则优先听从上主,而非把顺服掌权者当成基督信仰社群唯一的爱国标准,否则就很容易落入与当权者同谋迫害/剥削/边缘化弱势群体或非我族裔的境地里面。
一言以蔽之,在马来西亚这么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及宗教的国家处境中,基督信仰社群不是要建立围墙,而是要建构桥梁;不是要成为仇恨之子,而是要成为和平之子,为的就是要在各民族和宗教之间种下团结共融的种子,去建立尊重与信任,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公民。若是这样,各位NGC人,好不好就让我们透过关爱邻舍的行动,成为光明的见证,让其他人可以通过我们经历到上主的帐幕在人间的安慰?这或许正正就是我们纪念独立日和作为马来西亚基督信仰社群的特殊意义所在。
牧者心语 (10)
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扶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
以后你必接我到荣耀里。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
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
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3-26)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想不少人都会在中秋之际,看着月亮,心里想着家好月圆-月圆人团圆,并许愿期望往后的日子一切尽都圆满。你我是这样渡过23年中秋的吗?是否曾想过这样的期待究竟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抑或是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得偿所愿?
基督信仰主张上主乃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创造,并置放众生在有限的时空里生命与生活。因此,世界上的Everything and Anything都会有指定的時間和限制,亦即万物万事有开始也会有结束。这样看来,在各种的人生际遇里,我们或哭泣或欢笑;或成功或失败;或期待或惆怅…都不会是人生的全部,却只是人生不同的part,是整体的一部分。诚然,人都会倾向想留住美好,把那些开心的moment永远定格。可是就算我们再怎么拼命,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从我们手中流逝。同样的,我们也无法阻止不如意之事临到在你我的身上,我们还得不断地承受生命之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生还有意思吗?
我想基督教信仰并不是在倡议宿命论,否定人的责任与努力,教导人既然一切都已经被命定,那就认命或接受就好,却是希望人能够了解到自身的有限性,进而发现可以另类的眼光看待生命,就只因为上主叫万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换句话说,此时当下所经验的,乃是为下一个季节做预备,而这一切都是在上主的恩佑之下按着上主的心意和时刻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若是这样,我们就大可以藉着既不抱幻想,也不失盼望的信念继续生命,生活与信仰,也可以坦然地面对生命中各种的未圆境况,因为上主会陪你我走过每个春夏秋冬,叫我们实现生命。
牧者心语 (11)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耶和华啊,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你转回,怜悯你的仆人们。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使我们喜乐。(诗90:13-15)
上主,来到祢的施恩宝座前,我们纪念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患难,疫情风暴后大家经已七劳五伤,又一场接一场的无妄之灾,有战争、有天灾、有疾病、有白日攻击的网罗、有内心黑夜的惊骇,更是雪上加霜。在绝望与破败之中,在内忧和外患之中,这样的日子要到几时?那里又会是我们黑夜迷茫下的出路?
上主,人实在渺小,就好像尘土一样;生命实在短暂,就好像夜间一更。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归回尘土,也不知道何时会精力苦干。许多时候劳劳碌碌,却只换来一声叹息;那些我们以为绝无仅有的美好时光,也只不过是有限年岁中的其中一个注脚。短暂、无定、脆弱、有限…上主啊,我们该如何生命?
上主,我们知道祢世世代代作人的居所,作人们安身立命之处,就求祢叫我们相信这应许-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雨,我们都可以在祢里面找得到平静和安稳。也求祢帮助我们知道自己造了孽、做了恶、得罪了祢,需要回转归向祢。这样,我们就倚靠祢赐下的智慧,学会了数算自己的日子,在受苦的日子经历祢的慈爱,重新找到喜乐和盼望。
上主,我们并不是徒然生命,因为祢纪念我们手所做的工,所以肯定不会只有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有上主祢的护理,这短暂的生命也具备了永恒的价值。因此,亲爱的上主,我们向祢求三件事:一天比一天更认识祢,更加信靠祢,更紧紧地跟随祢。阿门!
牧者心语 (12)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于是耶稣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给我的杯,我岂可不喝呢?” (约18:10-11)
在以巴二国烽火连城之际迎来圣诞,作为信仰社群的我们如何看待?又该如何祷告?诚然,以巴冲突涉及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宗教和民族等元素,其中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只能说剪不断理还乱。许多人脑袋都知道不应该让过去的悲剧主导各人的情绪,也不应该让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左右各人的立场。然而,政治动态的现实与极端份子的疯狂却把局势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情绪和过激反应非但没有得到疏导,反而更多是被有心人士推波助澜以合理化自身的政治/宗教正确性,导致了事件越演激烈,覆水难收。
WWJD?纵观耶稣的所言所行,祂从来都不鼓吹暴力抗争,也不启动武装革命,相反的却是致力斥责不义、关怀贫苦、教导爱与和平(那怕是被钉十架之际也坚持宽恕)。这样看来,就算大多数人被谎言操弄或被复仇的冲动驱策成为仇恨的器皿,基督的跟随者也不能放弃坚持相信宽恕与和平的真理。耶稣基督颠覆性的十架正正要让我们看见敌人不一定是以色列或哈马斯,也不一定是不同国籍、宗教、族裔或肤色的他者,而是我们常不以为然,隐藏在人性里面的贪婪、骄傲和邪恶!
话说回来,以巴事件与我何干?我们当然可以置身事外!但作为基督的跟随者,特别是在这标榜爱的季节里头,我们岂不是当效法基督,竭力寻求公义、怜悯和平安、人性尊严的修复和解放吗?故此,我们的祷告无非是求上主兴起和平之子,在公义与和平的基础上去实现对话、包容与宽恕,以确保战争早日平息,无论是巴勒斯坦人或犹太人、回教徒或基督教徒、或男或女,都共同享有平安、康健与昌盛。意外地,当习惯如此祷告的时候,我们会骤然发现已在无意识之间学会了发现邻舍,并操练着如何去爱、去包容、去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