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语 (1)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对他说:“主啊,是的,
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约21:15)
在过去的一年,NGC人一起学习落实成为使命的教会,寻求扮演光和盐的角色,将天国的爱、盼望、恩典等重要的特质注入到周遭更多的生命需要中。我们倡议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定义谁是我的邻舍或只满足于去辨识我是谁的邻舍,而是主动地去发现各人生活/生命中邻舍的实际需要,并在这些需要上积极地与邻舍同行, 藉着与身边邻舍的休戚与共及协力合作,一起去建构整个社区各阶层不同群体的生命/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乃是在尝试展现一种特殊的见证-NGC人就是大家的邻舍,也愿意开放让大家成为NGC人的邻舍!
这样的一个愿景朝向肯定尚未达标,更正确来说只不过是刚刚起步,还需多多努力。诚然,在爱邻舍如同自己的事情上,累积下来数不清的无力和无奈moment,以及过多的需要+超额的重负都会令我们步伐沉重。但我们无需因此感到灰心却步,美国艺术家安迪.沃荷曾经说过:走得多慢都无所谓,只要不停下脚步就是了!是的,只要我们坚定持续前行,持定在上主使命的道路上好好生命,好好生活和好好信仰,那怕我们因着各种软弱的缘故走得跌跌撞撞,也会逐渐的在过程中发现上主那出人意外的恩典加力,可以再多走一里路。
有鉴于此,今年教会主题的设定就是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深耕细作,藉着联结共融,往关爱邻社的方向推进。我们今年会聚焦于鼓励信仰社群加强生命与上主、众肢体、周遭的他者及社区的联系,在强化生命更新以及内部同心合一的同时,也寻求具体展现对邻舍和社区的关顾及爱心的行动。然而,从联结以至共融,再到付出关爱的整个过程,我们必然会面对不少的差异、分歧和挑战,甚愿上主在新的一年里面不断地提醒我们众NGC人:无论我们是想要做这做那,其中最大的,不可或缺的乃是爱!所以…新的一年,就让我们一起去经验我们爱是因为上主先爱我们吧!
牧者心语 (2)
“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伯1:21)
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常常都会彼此祝愿说New Year New Me,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了!欸,旧的事物、之前的病患、曾经的失败、去年的战争、昨日的疫情、过去的伤害…真的有不一样吗?这里我们会发现,人普遍上对于既定秩序或稳定固有的理想状态会有一种的想象,故当出现断链时,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想要拔乱反正。没错,积极正能量乐观思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人生的无常和反常其实就是很正常和平常的一件事情呢?
约伯的遭遇正正就是既定秩序或稳定固有理想状态奔溃的真实写照。苦难的发生颠覆了人们既定的逻辑,也翻转了传统的理解:为什么灾难会临到约伯身上?约伯那么敬虔,为什么会这么惨?为什么上主会容许他失去那么多?对,就是失去!我们为约伯感到不平,很大层度是因为失去就等同于苦难这样的理解!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所拥有的东西被剥夺的时候,失去会反向让我们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么,害怕没有什么,进而让我们更认识真正的自己,更认识生命呢?
纵使生命里面沉重的打击临到(fall闯来/降下/房屋倒塌),拥有的被夺取(take被掳去),但约伯在这一切的事上却选择继续(fall俯伏在地)敬拜上主,因为他相信赏赐的是上主,收取(take收回)的也是上主。各位NGC人,当我们在生命的际遇里面失去物质财富/儿女家庭/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时,我们会继续信仰吗?当明天没有变得更好,生活继续不如预期时,我们还会继续倚靠上主吗?一言以蔽之,生命终究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信仰上主不意味着一定是等同凡事顺利,而可以是相信上主为混乱立界限,让人活在混乱与秩序、得着与失去的狭缝当中,从而发现生命的奥秘,学会敬虔度日。这会是我们信仰的方式?这样的上主会是我们想要信仰的对象吗?
上主的恩典long long time,生命的旅程long long way,
祝愿NGC人喜乐安康long long year!
“ 以色列啊,你要归向耶和华-你的神,你因自己的罪孽跌倒了。当归向耶和华,用言语向他说:“求你除尽罪孽,悦纳善行,
我们就用嘴唇的祭代替牛犊献上。” (何14:1-2)
按着教会年历,从主耶稣复活日之前开始计算的四十日,既为大斋期。大斋期的缘起乃是为推动信仰社群去进行深度的属灵操练。因此,在这段期间不少信徒会藉着禁食、读经、祷告、奉献,并在日常生活中操练节制、忍耐与约束,来重整生命、生活与信仰。总的来说,这是一段思念耶稣基督十架恩典;帮助信徒学习谦卑、顺服、面对苦难;学习操练悔罪,祈求上主赦罪;并仰望、等候和盼望主复活;还有预备信仰者接受洗礼的节期。
按着教会传统,在这重要的四十天灵程操练中,信仰社群至少可以学习三件事。首先,学习再次与上主联结,重整与上主的关系,去梳理内心长期的忧伤或压制,以致于生命能够得到释放。第二,在上主的光照中,认真的去认识以及面对老我/私欲,活出圣洁的生命,重寻上主赐予的荣美形象,越发更像基督。最后,透过思考耶稣基督舍己的十架,学习祝福邻舍,或奉献给教会作福音与慈惠的工作。
这样看来, 大斋期的戒/克/侍/祷/修等刻苦鞭策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 只是为了专心寻求上主而已, 却也是与他者和苦难联结的一种倡议。其目的不只是自己受苦,或建立某些所谓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效法耶稣基督,让自己参与在他者的苦难中,增强与他者一同受苦的意愿和能力。一言以蔽之,大斋期不只是我跟上主之间的事,只关注上主能给我什么;更关注我能做什么,好使别人能得到什么。
各位NGC人, 今年我们打算如何纪念主呢?亦或, 我们在各种忙碌/压力/焦虑/迷茫中, 已经没有心情/没有闲情/没有时间/没有意愿要去进行深度的属灵反省了呢?请勿忘记, 缺欠了与上主的“联结共融”, 其实是没有办法真正落实上主心意的“关爱邻社”的。若是这样, 好不好我们就在今年的大斋期, 给自己一个的目标:重寻与上主的联结, 操练关爱的行动!
“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
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弥6:8)
根据先知书的描述,我们发现上主关心和在意的,肯定包括了(但不仅限于)祂的子民有没有诚心敬拜、有没有遵行祂的律例典章、有没有走在义人的道路上、有没有…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实上主也同样关心人类世界的经济活动、关心社会的贫穷人、关心整个社会制度的运作、关心与生态有关的土地问题…换句话说,上主除了看圣殿的报告,祂也在看财经报告或关注社会时事动态。然而,上主的子民却甚少意识到他们应该/需要关注上主所关心的事情;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影响力;甚至是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运作里面扮演一种重要的转化性角色,结果最终陷在上主所不喜悦的罪恶之中,遭致审判。
来到当代,根据开普敦宣言 (The Cape Town Commitment) ,上主呼召祂的子民参与使命,不仅仅是投入宣教或个别堂会事工,而是进一步倡议教会要在苦难和罪恶的世界场景中成为实践圣洁、怜悯和公义的群体,展现使命的整全性 (Integrity)。换句话说,我们的信仰不是只叫我们在教堂做一个称职的招待员或诗班员,却忘记了在各人的生命/生活场景中发挥专长,展现影响力;我们的信仰也不是只叫我们关心教堂的聚会,而忘记了关爱创造、关爱社区、走进邻舍中倡导公义。放心,这不是在否定传福音和事工的价值,而是在尝试整合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扩展福音使命的范畴和格局。
这样看来,使命教会就不会只关注场地或节目,却是推动上主的子民各按其职,走出自己的框框,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展现和见证上主的工作的福音践行了。如果做生意的按着公义做买卖;做教育的积极孕育生命;作医护的关爱人群;做服务的用心款待…这岂不就是整体上主的子民 (the whole church) 一同受差派,进入到整个的世界(the whole world) ,向世界展示整全的福音 (the whole gospel) 的具体展现吗?若是这样,各位NGC人, 重寻与上主的联结+操练关爱的行动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共同朝向了!
“你们若犯罪,我就把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但你们若归向我,谨守遵行我的诫命,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召集回来,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居所的地方” (尼1:8-9)
先知书的信息都是与被掳有关,有的是写在被掳前,目的是警告百姓上主的审判将会来到;有的是写在流放期,用以安慰受苦的百姓;有的是写于归回时,乃是为了帮助回归者定居下来,重新学习作主的子民。而后来的我们正正就是见证了先知们的预言终究成真,上主的审判果然临到:公元前587年,巴比伦人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统治下攻占了耶路撒冷。他们残忍杀害犹大的百姓,掠夺了圣殿并将它焚为灰烬,摧毁了城墙和很多地方,并把耶路撒冷的贵胄虏到巴比伦。
纵观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局中的以色列民确实未曾想过会有这样的遭遇,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安全,有能力保护自己,上主也会sayang他们,就算惩罚也不会那么重手…事实证明是-想多了。当人慢慢远离上主,往往就容易变得狂傲自大,而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心中的骄傲所欺骗,过于倾向相信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努力/智慧/才能/甚至运气而得来的,却甚少想过纵使拥有再多亦无法掌控,这些所谓的拥有其实可以就在某一天就突然崩溃瓦解,一夕之间就全然消失。
以色列人昔日的境遇同样是每位信徒必经的信心之旅。面对生活历程中艰难的困境,又或对上主的作为感到不解时,人难免会抱怨、会不爽。而偏偏又在这种moment,很多时候我们又会觉得上主都好像没有在听祈求,又或者终于等到了上主的答复,但祂的安排又与所求所想的相左,咋整?拔出拆毁的必重新栽植,流放漂泊的必归回重建!在这里,真正的信是指不论眼前的际遇与想象中的应许有多大的落差,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持守对上主的信靠,抓紧上主的应许,耐心持守到最后,因为上主的应许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实现,必不会迟延。
毫无疑问的,先知们提出了身处大时代的属灵智慧:忍耐当下的不解!等候上主的时机!!坚定相信上主的作为!!!各位NGC人,我们是如此信仰的吗?我们相信回归后的重建吗?
根据以斯拉-尼希米,以色列民回归耶路撒冷重建的工程面对了重重的阻碍。从所罗巴伯第一次回归重建圣殿,到尼希米第三次回归重修城墙,前前后后约100年,他们是无间断地面临数不清的政治控告、刁难、饥荒、公共安全等威胁,甚至建殿的工程还停顿了16年之久,简中艰苦实在令人无限唏嘘。我想所有的重建(无论是物质抑或是文化价值,又或精神面貌甚至是心灵)或许都得要面对类似的挑战-起头通常都会很火热,但过了浪漫期,开始遇到了许多的挫折、困难、被误解、不被谅解后,还继续吗?
耶和华的话藉哈该先知传讲,说:这殿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该1:3-5)
疫情之后,教会主题的设定乃是希望在爱邻舍如同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耕细作,藉着联结共融,往关爱邻社的方向推进,将天国的爱、盼望、恩典等重要的特质注入到周遭的生命需要中。我们尝试聚焦于鼓励信仰社群加强生命与上主、众肢体、周遭的他者及社区的联系,在强化生命更新以及内部同心合一的同时,也寻求具体展现对邻舍和社区的关顾及爱心的行动,主动地去发现各人生活/生命中邻舍的实际需要,并在这些需要上积极地与邻舍同行。
然而,从联结以至共融,再到付出关爱的整个过程,我们面对了不少的差异、分歧和挑战,累积下来数不清的无力和无奈moment,以及过多的需要+超额的重负都令我们步伐沉重。诚如昔日以色列民重建时所面对的境况,甚愿上主在下半年继续提醒我们众NGC人:那怕我们因着各种软弱的缘故走得跌跌撞撞,我们也不灰心却步,却是持定在上主使命的道路上好好生命,好好生活和好好信仰,一起去经验我们爱是因为上主先爱我们的恩典加力!
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
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传1:2-4)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波斯君王古列允许以色列民回归耶路撒冷进行重建。第一批的回归者和滞留在耶路撒冷的余民在所罗巴伯及耶书亚的领导下很快就重修了祭坛+重立了圣殿的根基,但后来工程却在诸多的拦阻下被搁置了整整16年。在这样的moment,看着眼前的废墟残瓦和人心迷茫,或许不少人都会在问:这样真有意思吗?上主还爱我们吗?不回归不重建日子会好过一点吗?
诚然,上主国真的并不等同于一座建筑物,而祂也确实不需要有一个殿才有荣耀或尊严。然而,这不意味着重建圣殿没有价值/意义,因为一些实际可见的事物(例如圣殿),以及那些与上主同工的过程,就是上主启迪人性/灵性的方式。这样看来,圣殿对于以色列民来说就不止是一座建筑物,也是上主同在和保护的一個象征性表达;不单是整个民族的信念(faith)之中心,更是整个民族性传承的本源。因此,与其说圣殿的建立是为上主, 毋宁说是为百姓才对。
现实的景象和终末的愿景之间肯定有着超级大的差距,在同奔天路的旅程中,我们如何可以既不抱幻想,也不失盼望呢?这一段的历史挑战着世人,无论是昔日饱经风霜、备感失望、活在狭缝中的以色列百姓,抑或是今日为生活挣扎求存、活在风雨摇摆中的教会,大家都同样面对一个灵魂拷问:是否愿意把上主关心的事當作一回事,并愿意抓紧上主的应许好好的生命、生活与信仰?
NGC走过了31个年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我们是回归重建的一群?是滞留的余民?是努力到一半失望放弃的那些?是在问着何必那么认真的人间清醒…这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NGC会不会只是一间的建筑物?只是一家的中心?亦或是成为一处与上主相遇的空间?成为人们安身立命之处?成为邻社的家?NGC人,What do you say?
尘土仍归于地,像原来一样,气息仍归于赐气息的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传12:7-8)
许多人都会误解传道书最重要的其中一个主题-虚空,以为传道者是要表达人生没有内容-生命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思。但其实虚空并不等同空虚,她的原文是蒸汽/烟雾/泡沫的意思,虽然短暂/不固定/恒常变化,抓得到却终究把握不住,但不能说她不真实。若是这样,那传道书指向的就不是没有,而是有了-有内容有意义有价值!
换句话说,传道者描绘蒸汽人生,并不是建议人们悲观/随便/躺平的去看待生命/过生活,却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生命不是永存/无限/长久,而是很快就会过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享受,方能无憾。就好比倘若你我有机会享用全世界最美味的一道美食,我们应该不会因为纠结于吃完就没有了,然后就选择摆烂不吃,任由这一个的机会就这样过去;却会因为这样的机会难得,更额外珍惜不是吗?
纵观整卷传道书,传道者都在不断地教导我们不放纵生命,不一昧只是想着及时行乐;却是看重生命,会想到及时行善;在对的时间内做该做的事,在可以的时候做能够做的事;不错过,但也别过错我们的人生。。。这是传道者倡议的智慧人生。传道者要我们学习配制来自于上主的洞察力,因为视力帮助我们定焦日光之下,洞察力却让我们定睛日光之上;视力帮助我们看见事情的表象,洞察力却让我们瞥见事情的本相;视力让我们看见价格,洞察力却让我们得知价值。
各位NGC人,蒸汽人生并非掌握在你我手中,好不好我们学习活在当下,在衰败还未来到之前,纪念创造的上主,活出智慧人生。
你趁着年轻、衰老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
我毫无喜悦的那些岁月来临之前,当记念造你的主。(传12:1)
使人懂得智慧和训诲,明白通达的言语,使人领受明智的训诲,
就是公义、公平和正直,使愚蒙人灵巧,使年轻人有知识,有智谋。
(箴1:2-4)
倘若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概念,那我们的国家就会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村落之一!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语言/文化/宗教的国土,各人也有着不同的肤色/信仰/习惯和习俗。故在这样的混杂处境中,异族一同交织互动经已是常态,彼此之间语言/文化/习俗的相互“渗透”和“联姻”更不会是什么稀奇的事。换句话说,多元会是描绘我国特殊场景的最佳形容词,而拥抱多元则理应该是马来西亚人民共同相处中最重要的动词。
诚然,在多元性的氛围里,成熟的公民社会必须给予各造尊重,去体现团结、平等、正义与包容等核心价值;追求的不是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却是透过从他者的特殊性中反省并完善自身。然而,自马来西亚成立61年以来,社会的主调却似乎更倾向于分化异己的不同和统一,而非拥抱彼此的多元和共融。前者狭隘的眼光觉得“不一样”会影响社会的平衡发展,无法促进全民大团结;却没有意识到多元风貌的展现能够让各造取长补短,携手推进共善与昌明。
一言以蔽之,或许大部分人长久以来都还只是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对多元差异的片面认识、对分化/仇恨意识的照单全收、对权力操控的后知后觉、甚至对共善意识的匮乏等,以致于我们终究无法接纳和包容差异的他者。国家社会如是,教会亦然!其实多元/差异/阻隔理应不该是问题,关键在于置身于其中,我们是否带着一份渴想,会想要跨越差异的障碍、背景的距离、时机的错置、情感的藩篱,去建立一种互相扶持且平等共存的关系?
各位NGC人,好不好我们本着祈祷、关怀与寻求改变的期待纪念马来西亚成立日的当儿,也尝试重新整理我们那支离破碎的认知系统,力求让联结共融从信仰社群开始,率先拥抱多元,使教会的见证成为推进国家/社会共融的参照。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认定他,他必使你的道路平直。
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箴3:5-7)
当提到智慧的时候,很常我们都会想到技能/聪明/能力/知识…那些高大尚,只有一小撮人才能够拥有的东西。然而,箴言所提到的智慧并没有想象般那么高深莫测,却是指向了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格、群体公义、生活的践行、生命的见证…换句话说,箴言其实并不是在倡议学习SMART,而是在强调寻求WISDOM,既如何藉着后者去判断/思考/处理/整合/转化前者的生命之道。
事实上,人类文明经已来到了一个新高点:科技非常发达,资讯异常普及,知识唾手可得。但人类世界的Well Being却没有因着这样的缘故而得到完善;人们的生活世界仍旧还没有摆脱混乱;你我也并没有获得在面对人生各种选择或挑战中究竟是要坚持?突破?还是放下的方程式。纵观其之,或许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多少知道多少会多少,而是在于是否愿意回归智慧的本体,使用上主赋予的生命之道,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人活着确实需要付出努力,但单凭努力并不一定能够完善生命的Well Being,毕竟生活就像是万花筒,我们没办法预测会面对什么样的人生考题,但我们可以抓紧天国的信念,在两条道路、两种选择、两类人生、两种结局中作出抉择。NGC人,请听,智慧在呼唤:
“孩子们,现在要听从我,谨守我道的有福了。要听训诲,得智慧,不可弃绝。
听从我,天天在我门口守望,在我门框旁等候的,那人有福了。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他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得罪我的,害了自己的生命,凡恨恶我的,喜爱死亡。”
(箴8:32-36)
牧者心语 (1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马可福音 1:1 )
基督信仰是建立在圣经的权威上,这是大公教会的基本共识,也是基督教会信仰的认信。然而近代以来,圣经似乎变成了某种的人生格言/常理或逻辑,对信仰者的人生/生命再也无法带来多大的挑战。于是乎,耶稣基督就在时代的发展中隐没了,福音信息也在各种各样的资讯中消逝了。不是吗?试问我们在教会读了那么多圣经,听了那么多场道,曾几何时是有被激励到渴想活出像似天国子民的呢?
圣经文本并不是呈现普遍伦理原则的尘世大道理,其颠覆性更应该被视为是挑战人们活得更像基督的上主之道!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将上主形象有形有体地活现出来,让我们不需要依靠揣摩,却可以看见、跟随和效法祂。因此,当我们阅读圣经或听道的时候,就是藉着圣灵的运作,看见基督的形象,并让祂激动着我们去生命/生活,将天国独特信念活出来的一种灵性/人性/生命操练。
诚然,指向基督并挑战世人效法祂,这就是圣经与普世作品的差异之处。世间的原则或许很有道理,在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里经已是“很不错”的了,但耶稣的所言所行却往往是要超越/颠覆这个“很不错”,就诚如耶稣会要求跟随他的人要以爱去回应伤害,而非仅仅是以公平正义报复伤害自己的人那样。
这经,就是要见证耶稣是基督!本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将会透过符类福音探索耶稣基督在世的足迹。这三卷福音书记录了耶稣所言所行的相同重点,但也有耶稣一些特殊教训及行事的独特记载。这些文本在相通之余存有分歧,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耶稣的生平,故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背景,处境,文化,及脉络中梳理出其核心的原则,方能应用在现代场景中。甚愿NGC人的生命在尝试凝视耶稣基督的这段旅程中会被挑战,更像基督。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 ,是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启示录 1:8 )
藉着共观福音书的阅读计划,我们将会在2024年的结尾时,为耶稣基督在世30余载的生平作跋。值得留意的是,倘若我们认真的进入到祂受难、复活、升天的叙事中,我们会赫然发现这里面竟呈现了上主从创造以初到终末救赎的心意-基督已掌权,祂要统管和更新世界,让一切的受造进入上主创造的美好!
诚然,上主国的计划与尘世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这样的发现会颠覆我们过往对于结尾的理解。因为通常当我们面对结尾时,往往就会想到终结-终点+结束,亦即that’s all and that’s it!可是基督的复活却将我们带到一种是终也是始的吊诡里面,叫我们在其中看见受造众生的盼望和信仰社群的使命。
因着上主是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上主国的应许就不会是将来才实现的彼岸大饼,而是经已透过耶稣基督展开了的恩典。祂不仅仅是与我们同在,更是欲要将我们从当下带向终末。所以,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希望并不是由某个政权来决定,也不是某种物质拥有所赋予,更不是却决于个人某些的成败得失,而是由祂来定义。
或许我们都会对当下境况的发展感受到挫折、悲哀、倦怠、迷茫…谁能点亮我们的生命?什么燃点了你我的盼望?认识耶稣就是基督会否成为关键的答案?甚愿我们NGC人能够在圣灵的光照里重估生命的际遇,诚心祈愿平安、喜乐与安康,并愿意承担上主国的使命,在圣诞来临之际成为和平、喜乐、盼望之子,点亮邻舍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