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籠埔微旅行
和太平區興隆里賴玉敏里長爬山去
文 張 晏、陳學廷
圖 陳韋慈、林憶筠
文 張 晏、陳學廷
圖 陳韋慈、林憶筠
在廣興宮前集合期間,我們端詳著廟前的兩隻石獅,遲遲未能分辨出他們何隻是雌何隻是雄,最後用了生物本能的角度,發現雕刻師巧奪天工的工藝。
我們隨著老師及興隆里長一同從小巷,開始窺探這裡的一切。里長邊漫步邊娓娓道出車籠埔三個字的來由:以前山上的原住民與漢人的接觸不多,所以當時的原住民還有「出草」的行為。每次有漢人被出草,就會在街道上留下遍地駭人的遺體,甚至數量多到需要用手推車來運送、處理,所以一開始得名——「車人埔」,意指車子運送人體到墓仔埔。可大家希望讓此地能夠從歷史的傷痛中走出來,因此將「人」改成臺語音近的「籠」。
話說興隆里有顆樹齡過百年的老樟樹,關於它,里長提到一個頗具靈異色彩的故事……里長指著老樹下的兩棵小樟樹,面露感慨地說:「原本為了使老樟樹的養分不被分散,可以好好生長,想移除這兩棵小樟樹。但在砍樹前不久,我的手突然沒來由的痛了起來,完全找不到原因。而因緣際會下遇到的玄學老師一知曉我的狀況便問我:『最近是不是要砍樹?』我當下就嚇到了!因為要砍樹這事只有我和建設公司知道而已,我事後馬上取消了這項砍樹計畫……」
「想必是老樹在保護這兩位小朋友吧!」里長接著說。
「他們生長在這裡久了,已經產生感情嘍~你們就當聽故事就好,但這的確是我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當我們聽完這個故事,在覺得不可思議之餘,也不禁感嘆道,這或許就是萬物皆有靈的最佳應證吧!世上的靈異事件沒少發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些樹木花草也都是活生生、美麗的生命啊!在場的我們,面對著這顆參天大樹,不由得肅然起敬了幾分。
話途中,里長走到一棵樹樁旁,老師好奇的問里長這原本是什麼樹?里長表示里民因為直接採摘破布子的難度太大、容易黏手,都會將破布子樹砍倒後再摘取,砍倒後的木頭也不會浪費,能當作木材使用。
但老師認為,只因為圖自己方便就砍倒樹的作法並不妥當,便與里長爭論起來。在我們搜尋資料後發現,被農民砍倒的破布子樹其實不但並沒有死亡,狀態還會更勝於從前,原來樹樁的頹勢是為了將來更華麗的重生。
半天的實地考察在轉眼間就結束了,在這短短幾小時內,我們認識了興隆里的地理環境、產業發展,了解了車籠埔的由來,也見識到了這裡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大家累得不成人形,也是這時的我們才知道,原來所有人之中,最有活力的那位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