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藝人
專訪謝明標先生
文 劉家欣、曾婕妤、戴慈慧
圖 成采綸
文 劉家欣、曾婕妤、戴慈慧
圖 成采綸
傳統建築工藝在時代的進步下,擁有此手藝的人逐漸稀少,在車籠埔扎根80多年的謝老先生,與從事開路工作的妻子相愛而生下了四個孩子,靠著這項手藝將孩子們拉拔長大。
這是從爺爺手中接過來的建築工藝,雖然未將這份手藝讓子女繼續傳承下去,但謝老先生深知在時代的推演之下,會有更先進的建築技術,在將來就算傳統的建築工藝最後可能因此沒落最終走向消失,在謝老先生眼中,這也並非是一件讓人惋惜,反而是要感到欣慰的一樁好事。
年輕力壯時,所從事的建築工藝涉略的範圍甚廣,從修補房屋到刷油漆,還有房屋水電都包含其中。也因此參與過廟宇興建,比如68年的46號廟又或者69年的50號廟,這是屬於謝老先生職業生涯中的輝煌歷史。
各行各業之都擁有各自的職業壓力,謝老先生承包了整個太平區的建築,他深知今日如若不接下案子,明日就有可能沒人願意找他蓋房子。在記憶深處,64年的宜欣社區是他做過最大工程,與40多位包頭工歷時一年多共同完成的社區興建,除了工作辛勞,共識職場的情誼也彌足珍貴。
建築工藝帶來的勞累與職傷也一度讓謝老先生產生了轉換跑道的想法,年近50歲的謝老先生在反覆思考後將這份工作做到退休,接著投入了古蹟維護的行業當中,直至今日的80歲,在反覆自我考量下,依舊從事著簡單的土水工作。
「人生最高點的莫過於工作好的那幾年,接著運勢就逐漸趨平。」
被算命師預言的事業蒸蒸日上,在謝老先生開始投入投資產業後,賠上了百萬到千萬的資產,人生的起伏在大起之後又邁向了大落,謝老先生也不禁感嘆當時的事業興盛與投資退敗,人生總是無常的。
首次上陣進行採訪的小組與也是第一次接受採訪的謝老先生,我們在這次訪談中意識到自身的經驗不足,因此出現了一些突發狀況,謝老先生是一位富有耐心且和藹可親的一位老人家,即便我們因為時代的差距,在語言溝通上出現了隔閡,老先生依舊不厭其煩回答我們這些學生對於老先生身上的好奇點。
身為採訪小組,我們可以說是非常有福氣而得到這個寶貴的經驗,從待人處事到與長輩的相處訣竅,及發生狀況時的隨機應變,還有前輩的在場協助與指導都讓我們受益良多,我們將心中醞釀的好奇傳達給謝老先生,讓謝老先生將腦海深處的記憶如同江海般翻濤出來,因此也傾聽到了這位80歲的老人家豐富而精采的職業生涯,同時感謝老師給予這次難得的採訪經驗,和組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