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仰而守護
專訪管理人廖財助先生
文/林紀葳 楊恩慈
圖 / 彭姿毓
圖 / 彭姿毓
先民由中國沿海渡海來臺,媽祖信仰隨著移民在島上落地生根。到了今日社會,傳統信仰活動漸趨沒落,但當我們關注到烈美堂這場慶典活動時,發現老、中、青、幼四代齊聚,一同在景致優美的西平大漁池文化公園廣場觀賞王英潔老師主演的〈廖店媽品娘傳奇〉布袋戲。同時間本刊也訪問到臺中市丹慶季媽祖會前理事長廖福龍先生及劇作家黃宣諭老師、花藝藝術家許裕鴻老師。
被西平大漁池文化公園擁抱的烈美堂,環繞著濃厚的民俗氣息,陽光打落在朱紅的屋簷上,彷彿光明籠罩於媽祖的紅袍,衣袖伴光芒一揮,庇佑起奔波的管理者和信徒。
身為烈美堂第二十代傳人的廖財助在烈美堂欲遭變賣時,意外接觸到靈驗事件!
當年,逢甲公園剛落成沒多久,廖財助的妻子帶著三個孩子遇見一位陌生老婆婆一語中的她的生肖,並提醒她丈夫的事業有無賺錢都沒關係,只切記飲水思源顧好烈美堂的土地。
當時,廖財助並不知到土地即將遭到變賣,突然查得實情後便緊急懇求宗族留下烈美堂。已逝的「他房」三叔甚至為此事顯靈託夢質問他說:「你賣地,我要住哪裡?」一件件巧合接連發生,讓廖財助更有動力捍衛起烈美堂的所有權。
老二媽除了是當地信徒的依靠,也是外地遊子的撫慰。
大媽祖將繞境交給她,二媽告訴人們「慎終追遠」與「孝順父母」,願意傾聽民眾的心聲。老二媽是地方人民心目中的典範,比起天上聖母的大愛,老二媽給人更接地氣的感覺。劇作家黃宣諭老師形容:「如同打著媽祖的頭銜,做著里長在做的事,守護更多的人。」
誠如二天一夜的老二媽省親繞境行程所顯現的萬頭鑽動盛況,我們發現老二媽從未高高在上!在人際關係冷漠的當代社會,老二媽所到之處,人們自發性地提供各種飲品、食物,供隨隊省親者自由取用。
老二媽就像我們的家人,她親和的形象讓我們更容易訴說心事,而她也完全接納我們成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