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厝遇上後現代裝置藝術
文/ 陳佳琪 沈昀儒 郭俐瑄
文/ 陳佳琪 沈昀儒 郭俐瑄
前言
「認識七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七期慢跑。」多麼直白卻又真實的一句話,同理—認識西大墩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西大墩步行著。但漫無目的地散步,久了難免產生「職業倦怠」,筆者認為制定「冒險地圖」是很不錯的方法,不是去風景名勝或網美名地,而是去留心路上的風景,就能成為一整天的小確幸了。
您可曾想過以公共藝術作為您的「尋寶目標」?
筆者在此精選四件惠來里的裝置藝術作品,來場惠來輕旅吧!
兩件作品先是邱連恭的《毛毛蟲》與《家族》,當您走在櫻花路通往文心路的路上,坐落於長安國小校園內的巨大的蝴蝶絕對能吸引您的目光,以及提上校名錯落排列的作品《毛毛蟲》。過去的國小校園多長相保守,而長安國小就是西屯區歷史上校園空間開始走向開放、創新的開山祖,巨型展翅昆蟲的裝置藝術好似在暗示:六年後讓孩子帶著飛揚的心離開校園吧!
從長安國小往惠來路的方向走,遙望遠方的特色建築 - 臺中國家歌劇院
位於其上方的便是第三件作品《風的花‧花的風》由日本藝術家藤江和子所創作。
此地除為展演中心外,內有咖啡廳與文創商店,亦有藝術品展示,及令人驚豔的頂樓空中花園,站在伊東豐雄設計而成的建築上,遙望惠來里之遼闊景色。
《風的花‧花的風》低調又不失其趣味,彎曲的線條,好似吹過歌劇院樓頂的那陣輕風……
最後一件作品是由林舜龍所創作,坐落於夏綠地公園中央的《聆聽》。
由白色大理石磨練而成的巨大耳朵,趴在幅員廣大的綠地上聆聽大自然的喃喃細語。當凝視它的時候,也不經側耳傾聽,有蟲鳴鳥叫、小孩的歡笑聲、慢跑的步伐聲、小狗跑過的鈴鐺聲響……在人聲鼎沸的市區中,好似一切樸實了起來!
一場惠來輕旅,始於活潑,越發繁華,最後歸於靜謐,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