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民法官法」規定,自2023年起行國民參審,年滿23歲,皆有機會坐上法檯,擔任國民法官,扮演審判者的角色。如何善用科技,協助這些素人國民法官,充分瞭解原始犯罪現場的狀況,理解檢辯雙方的證詞,有助做出合適的判決是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標。審視國內冤案的犯罪現場資料,凸顯傳統攝影在犯罪現場局部紀錄的窘境。隱含原始犯罪現場紀錄不全的問題卻鮮為人知,尤其檢察官、國民法官和律師等參與審判者,因鮮有機會親臨犯罪現場,單憑觀看經勘查人員挑選後之部分現場照片,檢察官以為熟悉犯罪現場全貌,將案件起訴;辯護律師也是參考相同的犯罪現場局部資訊,展開攻防;而國民法官更是面臨相同的窘境,做出判決結果。鮮少認真思考,如何善用新科技,解決犯罪現場完整紀錄的問題,讓參與審判者不再如同「瞎子摸象」,單憑局部資訊,造成起訴、辯護和審判上的缺陷。本計畫以國內轟動一時,終獲平反的三死囚案(以下簡稱蘇案)為案例,以該犯罪現場實境,利用全景攝影、3D掃描和搭配3D列印、混合實境(MR)的技術,說明「蘇案」的現場狀況,探討上述技術及其在犯罪現場紀錄、重建及未來在法庭上的運用。第一年預期產出犯罪現場的全景攝影圖與3D掃描的結果,並與傳統攝影的優缺點比較,評估採用新科技的效益;第二年搭配3D掃描成果,轉檔列印出縮小版的3D犯罪現場實體的模型,與傳統手工打造模型的優缺點比較,評估3D列印的效益;第三年則整合3D掃描成果,轉檔配合混合實境(MR)的相關技術,展現犯罪現場跡證與犯罪現場重建的意涵,提出相關法規面的修法建議。本研究成果推廣,可立即改善現場記錄的窘境,運用新科技解決現場勘查記錄的問題,階段性成果,均可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展示臺灣善用科技的軟實力,本著「科學是為司法服務」的理念,期待更多科技運用在法學領域,為司法正義,共創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