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莊婉君老師推薦我參加這次CSME研討會,讓我在口試前累積簡報的經驗及磨練當被口試委員Q&A時的臨場反應,同時了解自己事前準備的備分頁是否足夠周到。
第一次參與全國學術性質相關的大型活動,藉由這個機會檢視自己進入實驗室一年左右的改變,同時也向內省思自己現階段不足的短板。
現場看到來自各校不同研究室的碩士生甚至助理教授等先進的分享,而簡報表達呈現能力的差異以及對投影片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感受到明顯的落差,並以此作為借鏡。
另外也機會難得的見識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研究,但主要關注多為與目前研究相關的複材領域研究,以不同於以往的從實驗端的角度了解複材的領域。
唯獨留憾的部分是,原定要前去與一位進行振動相關研究的林同學交流,但他並未出席研討會進行分享,沒能與相同領域的同學切磋較為可惜。
聆聽場次1
演講名稱:天然纖維複合材料對三明治結構強度、延展性與機械性質的影響
探討不同三明治結構衝擊能量的影響。結果分析為衝擊能量越高,邊向壓縮強度也越低。三款材料中GFRP邊向壓縮強度最高,也得知不論發生何種失效模式,邊向壓縮強度也都會高於面材挫曲。
聆聽場次2
演講名稱:低碳碳纖鋼頭結構設計及模擬分析
探討回收碳纖維粉末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版的影響。分別進行拉伸試驗以及彎曲試驗。研界結果求得加入少量回收碳纖維於彎曲測試中材料強度為最佳。
聆聽場次3
演講名稱:利用數值模擬方法評估含碳奈米加強材之黏著劑接合件的靜態強度
透過實驗與模擬比對進行內聚區模型分析與實驗。結果顯示添加奈米添料後,內聚區模型分析結合件的最大負荷均有效提升,並且添加含量為9:1提升程度為最佳,實驗結果與模擬值趨勢相符。
聆聽場次4
演講名稱:氣凝膠補強碳纖維複合材料之機械特性與破壞特性研究
隨著複材普及發展 回收問題逐漸被重視,該研究注重改善BMC材料物性,對BMC破壞特性進行討論。結果顯示。導入回收的BMC材料,強度會因纖維含有區域而有差異,拉伸以及壓縮時,施力方向與纖維方向垂直時強度較大。
聆聽場次5
演講名稱:Strength and progressive failure predictions of T-joint laminated composites using 3D continuum damage modeling
演者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助理教授,題目為使用三維連續損傷模型對T型接頭層壓複合材料的強度和漸進失效預測 ,使用兩種模型CDM和CZM來對其目標物進行失效預測。(該計畫只討論彈性區間並未考慮塑性問題)
研討會報告
2024年ACMT是我第一次參與的研討會,現場看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研究,也與其他參與者交流許多,了解到不同研究方法以及知識,也看到了近期大家的研究方向以及主題,讓我受益良多。
聆聽場次1
演講名稱:Automated Reverse Engineering for Assessing Drop Impact Strength in Mobile Electronics
報告者是來自台灣大學的教授,透過逆向工程以及程式設計來得到應用在電子行動裝置上的封膠其近似的材料特性,並以不同的掉落高度來將模擬值與實驗值進行對照,透過此方法來得到相關材料參數。
聆聽場次2
演講名稱:An Anomaly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Rubber-type Materials Using Constructive Artificial Network with Autoencoders
報告者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報告中提到使用各種不同的演算法來進行神經網路的訓練,也引用了許多文獻,描述神經網路要如何訓練才可以得到好的神經網路,並透過此訓練完的神經網路檢測材料。
聆聽場次3
演講名稱:Characterizing elastic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composites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報告中提到如何訓練卷積神經網路以及訓練資料的蒐集方式,並透過訓練完的神經網路來表徵顆粒複合材料的彈性特性。
聆聽場次4
演講名稱: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Obstacle Avoidance Control Simulation Methods for Industrials Robotic Arms
報告內呈現了如何透過程式設計與模擬來使工業機械手臂實現避障功能,裡面包含程式運作的邏輯以及他們遭遇到的相關問題,以及最後如何解決並完成研究。
聆聽場次5
演講名稱:Microstructure of 2D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s Using Largescale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Enabled by Machine Learning Potential Energy Model
報告呈現了如何透過機器學習勢能的模型來支援大規模蒙地卡羅模擬研究二維魯德爾斯登-波普爾相鈣鈦礦的微觀結構,包含了如何設計實驗模型以及機器學習的相關方法。
研究生:康庭瑜
會議時間:2024年10月06日
會議名稱:2024 ACMT 第二屆臺灣計算力學學會年會與學術研討會暨 第十五屆臺灣邊界元素法會議
會議地點: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發表題目:使用機器學習方法開發覆晶封裝製程結構翹曲量的評估模型
2024年ACMT算是第一次參加研討會,感謝莊婉君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讓我練習上台報告以及練習對於台下聽者提出的疑問能清楚的回答,也聽了好幾場報告,效仿其他講者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最後也和其他實驗室人員交流,了解其他實驗室研究的題目和方向。
聆聽場次1
演講名稱:Numerical Modeling of Electromigration Behavior within Cu Redistribution Layers for Circuits Lifetime Prediction
報告中主要探討銅再分佈層中的電遷移行為,展示了整個流程以及研究方法並使用數值建模技術來分析和預測其對電路壽命的影響
聆聽場次2
演講名稱:Cover Jig Tooling Design and Bare Substrate Warpage Improvement By AI technology
報告中主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針對電子製造過程中的蓋板夾具設計及裸基板翹曲問題進行優化與改善,減少翹曲對最終產品可靠性和性能的影響。
聆聽場次3
演講名稱:On the dislodgement of bubbles in microchannels with embedded pillars
報告中主要探討嵌入柱狀結構的微通道中,講述氣泡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排除在柱狀結構中殘留的氣泡,通過實驗與數值模擬結合的方法,為氣泡控制及微流體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好的解決辦法。
研討會報告
最佳論文獎
參加2024年ISME研討會讓我獲益良多,研討會充滿多樣性且豐富的主題,讓我深入了解了機械工程領域的最新發展和趨勢,擴展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特別感謝莊婉君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使我能參與這寶貴的學習機會。期待將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工作中。
聆聽場次1
演講名稱:基於影像辨識的晶片治具缺陷檢測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作者主要想利用影像辨識技術對治具品質進行監控和缺陷檢測,並結合了Arduino 的單板鏡頭和Python 影像辨識程式撰寫,以實現對
治具品質的精確影像辨識。
聆聽場次2
演講名稱:基於機器學習的刀具溫度估算銑床刀具磨損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透過刀把上裝有K 型熱電偶和藍芽感測器,用於遠程實時量測刀具溫度,並在每次切削後測量刀具磨耗量,以研究不同切削參數對溫度和磨耗的變化。
聆聽場次3
演講名稱:機器學習結合分子動力學預測CrxCoyNiz 中熵合金之機械性質
報告者是來自高雄科技大學的學生,探討中熵合金的機器學習預測模型,結合分子動力學(MD)模擬和機器學習(ML)技術,旨在改善合金性能的預測準確度,並展示了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與機器學習技術在預測合金性能方面的有效性。
聆聽場次4
演講名稱:感測多軸切削力之智慧車刀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透過研究所研發之智慧車刀,利用刀把上的壓阻式壓力感測器,分析誤差且進行預測及補償,可以得到加工時所產生的切削力。
聆聽場次5
演講名稱:制動系統的風險分析
報告者是來自台灣大學的學生,提出了基於系統理論過程分析的故障注入框架,用於模擬自動緊急制動系統 (AEB) 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控制行為,通過故障注入方法對其進行模擬與風險分析。
研討會出席
最佳論文獎
感謝莊婉君老師讓我參加2024 ISME第九屆研討會,這次的研討會讓我有機會與其他領域的講者交流,了解機械工程領域的最新發展和趨勢,獲得更多元的視野。有了前幾次研討會中學到的經驗,這次我很榮幸獲得了最佳論文獎,不僅肯定了我報告能力的成長,也勉勵我未來能夠繼續的增進。
聆聽場次1
演講名稱:自動灌膠機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作者透過究將雙軸運動平台及注膠閥做整合,再搭配可程式邏輯控制器減少人員操作造成的誤差,期望以此增加生產線效率。
聆聽場次2
演講名稱:史特靈引擎與發電系統之整合與數值分析
報告者是來自中正大學的學生,主題是將史特靈引擎與發電機的結合,並比較引擎於不同壓力及溫度之軸功率與發電機之電功率,以找出兩系統穩定的工作區間。
聆聽場次3
演講名稱:基於卡爾漫濾波器與深度學習之無人機影像伺服目標追蹤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作者採用影像辨識技術定位目標並使用卡爾漫濾波器提高追蹤效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成功實現無人機對目標物的自主跟隨追蹤。
聆聽場次4
演講名稱:制動系統的風險分析
報告者是來自台灣大學的學生,作者提出了基於系統理論過程分析的故障注入框架,並用於模擬和分析自動緊急制動系統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控制行為。
聆聽場次5
演講名稱:自動化鎖固螺絲機器人
報告者是來自宜蘭大學的學生,作者開發了一個視覺識別系統,結合超音波測距器和自動化扭力調整裝置,期望以此提高生產效率與品質。
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微系統設計與分析實驗室 [EN3040-1室]
80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TEL: +886-7-5252000 ext.4265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研究所 微系統設計與分析實驗室 [41121]
701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TEL:+886-6-2757575 ext.63342#24
Copyright © 2024 微系統設計與分析實驗室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