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Lee:一位無可救藥的人文教育工作者

從工程師轉任中學教師,又為了捍衛教育理念,投身成為 STEAM 教育工作者,自稱「無可救藥的人文教育理想主義者」的李俊德(Ted Lee),光是2017年下半年,就全台從北到南、從大學到國小端跑了 20 幾場 micro:bit 工作坊。micro:bit 這麼小小一塊板子究竟有何魔力?Ted 老師又如何透過 micro:bit 傳達人文教育理念?就請 Ted 老師跟我們聊聊,他一路走來的故事。

驚鴻一瞥,開啟教育工作新一章

電子專業出身、起初在國內微星、威盛等電子大廠擔任工程師的 Ted,因為喜歡教學,轉而成為中學教師,前後在兩間私立中學任職。在第一間學校時,校長告訴 Ted,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數位學習(e-Learning),但雖然老板有心有遠見,行政部門卻未給予相應的資源和支持;而各種資訊專案要能順利推展,非學校行政端和教師教學端兩相配合不可,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老師們「教學法」的改變,才是學校這個有機體能否動得起來的關鍵。2016年, Ted 轉任到另一間學校,那是間升學導向的貴族完全中學,學校給予他的重任,是規劃一至十二年級的十二年一貫的機器人課程;這間學校的政商關係佳、經費充足,執行起計畫應能順水推舟,然而 Ted 卻發現,升學主義至上的校風漫延四溢,學校只求「速成」:寧可花錢買硬體設備,卻把規劃及建構工作丟在單一個人身上;不顧機器人教育的養成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與資金培育,只訴求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在各大機器人比賽中獲獎——說到底,對這學校來說,機器人只是用來行銷與招生的工具而已!升學主義的治校命脈與 Ted 的重視人文化育歷程的教育理念大相衝突,功利主義更違背了 Ted 的專業堅持,認清這點之後,Ted 便決定掛冠求去。

而命運就是這麼奇妙。就在 2017 年 7月,也就是Ted 從學校離職前的最後一個月,他參加了一場教師研習,首次接觸到 micro:bit,他馬上「驚為天人」地意識到:micro:bit 非常適合用於教育現場!擁有電子和資工雙主修背景、又對教育充滿熱忱的 Ted,一頭栽進 micro:bit 的研究裡,他隨後建立了 Facebook 社團「麥客樂彼特(Micro:bit)太好玩社」,熱心分享自己把玩 micro:bit 的心得,與網友互相交流切磋與思辨,並引介一些國際上的新資訊。玩著玩著,演講邀約一個接著一個來;回過神,Ted 老師竟已在全台各地、北從基隆,南至高雄, 一連開辦了 20 幾場 micro:bit 工作坊——這時是 2017 年底,距離 Ted 老師與 micro:bit 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才過了半年的時間。

micro:bit 讓編程變得平易近人

由英國 BBC領銜開發的 micro:bit,可說是近幾年最熱門的「教育用」開發板。作為英國推動編程教育的利器,micro:bit 負有「編程普及化」、「弭平資訊落差」這兩大使命,micro:bit 使用 Blockly(和Scratch相同設計理念的視覺化積木操作介面)、Python 及 Javascript 等流通廣泛的高階程式語言,並已與藍牙通訊晶片及若干感測器整合,在軟體和硬體的高度整合後,使用門檻都降低了很多,連國小學童都很容易入門;且在2016 年 2 月 micro:bit 首次發表時,英國政府便採購了100萬片贈予該國七年級(11歲)的青少年們使用,讓從小就是e世代的孩子們開始學習未來人類和機器溝通必備的共同語言:程式語言。見到英國政府致力於推廣使用 micro:bit 學編程的決心與魄力,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印尼及東南亞各國也開始效法,讓這塊小小板子在國際間大大流行起來了。

利用開發板作為編程教育的媒介,早已行之有年,不過大部分開發板並不像 micro:bit 這般平易近人,例如開發板界的老前輩 Arduino,採用類似C語言的程式語言,雖然效率高,但初學者學會指令式程式語言的挫折感較大、學習曲線也較長。而 micro:bit 採用圖像化的 Blockly 積木語言,並可同步產生 JavaScript 或 Python 的原始碼,都是編程教育中從抽象轉至具象的學習利器,也更適合編程教育的全方位進程。此外,micro:bit 在硬體上也預先整合了數種常用的感測器,大大方便學習者從小培養軟、硬體結合的科技趨勢。

Ted 老師認為,「目前台灣編程教育陷入一種,小學教小學端的、中學教中學端的、大學教大學端的,而學術和產業又不搭軋的困境。但 micro:bit 背後的 Big Picture(宏觀思考)相當清楚,可以做深度延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其他板子的設計思維,具備這樣完整、通盤編程的教育意涵。」

能力優先於技術,人文優先於科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Ted 老師認為,隨著科技進步和世界變遷,過去的教育難以因應未來的社會需求,「課本裡的舊知識在網路上都找得到,如果老師和學生無法透過學校教育共同創造新知識,那機器人取代四師也是必然的!」而且未來的工作環境,對跨域整合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以前我學一個領域的技術,就可以吃穿一輩子,但現在技術的半衰期變短了,可能十年就會被新技術取代,甚至大學畢業後,在校所學就已經落伍了。」因此 Ted 老師 指出,現在的教育者應該首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溝通、合作、批判思考、解決問題、創造力等「5C」能力,並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法(PBL),陪伴學生理解問題、動手去驗證,若真的卡住了再協助指引方向,作品完成後,再與學生一同檢視整個過程,慢慢的。孩子便會將經驗與知識內化為能力。而對 Ted 老師來說,這樣的教育方法,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同樣的題目,每個孩子做出來的都不會一樣,甚至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

Ted 老師認為,編程已從專業走入通識,成為人人皆需具備的基本素養,就像打字是學習電腦操作的入門技能一樣。而我們除了要提早讓孩子接觸、熟悉以外,弭平資訊落差也是重要課題。在國際上,如英國率先發起的「圖書館也能借用到 micro:bit 學編程」計畫,新加坡政府拿 micro:bit 到社區教導民眾學編程、並鼓勵他們在家庭裡「編程共學」。環顧台灣,政大的「Soobi」計畫以 micro:bit 為媒介,從大學招募學生前往偏鄉擔任資訊志工,以彌補偏鄉師資不足的困境,至今已耕耘三年有餘。這些案例,都在在佐證 micro:bit「以科技為用」的昭昭人文底蘊。

由政大應數系曾正男教授主持的 Soobi計畫,除了連續兩年舉辦「國際資訊教育普及化趨勢研討會」,更因其深耕台灣編程教育的貢獻,2018年起獲 micro:bit 教育基金會正式授權舉辦證照檢定考試,並推動新北市同榮國小等十所學校成為「micro:bit 程式教育推廣學校」,由 micro:bit 基金會 CEO Gareth Stockdale 親自來台掛牌,與在場21所學校結為策略聯盟、共同推廣編程教育,而後也舉辦「校長程式設計研習」系列課程,有高達近百位校長報名參加,期許編程教育和資訊平權的理念能在校園間更快普及。

這些彰彰事蹟,都歸功於 micro:bit 背後豐潤的人文思維,大幅降低了學習編程的門檻,讓孩子們得以享受編程的樂趣、又不會被技術深奧難懂的挫折打擊,「在教育現場,最要優先考慮的就是人。把技術的部分隱藏在後面,而幻化出更簡單易學的工具,學生們腦袋裡那些鬼靈精怪的創意,就有機會被實做出來!」Ted 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