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與數學就像雙螺旋,早一點開始轉動,日後學習的每一圈都會帶著兩股動能一起向上。讓孩子在小學就寫第一行程式,並不是為了變成工程師,而是讓他們學會用邏輯和創意看世界——這種能力,正是 21 世紀任何領域都渴求的人才 DNA。
為什麼「從小學程式」愈來愈重要?
抓住「語言敏感期」——大腦的可塑性最高,程式語言像外語一樣容易內化
教育科技機構 Bitsbox 指出,兒童的大腦在 12 歲前對規則/符號系統的吸收速度遠高於成人,因此愈早接觸愈能建立長期優勢
培養「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分解問題、抽象化、演算法
2024 年一篇早期兒童編程介入的元分析顯示,連幼兒園階段的簡易程式活動就能顯著提升邏輯推理與空間感知能力
數位素養已是基本生存技能——懂程式能讓孩子成為「科技使用者」而非被動消費者
2025 年教育部赴美考察報告強調,臺灣中小學將程式與 AI 納入「生程式 AI 應用計畫」,目標是把程式設計提升到跟英語同等的必備素養
程式 × 數學:相輔相成的「雙語」
邏輯推理
‑ 解一次方程式的「移項—除係數」流程,其實和寫函式(function)時的「先定輸入、再分步運算」思路完全對應。2022 年 Frontiers in Education 的研究證實,邏輯思維得分和程式解題成績呈顯著正相關。
模式與抽象
‑ 數列找規律 → 在程式裡就成了 for 迴圈。孩子一旦能把「2, 4, 8, 16…」抽象成「上一項×2」,就距離寫出迴圈只差一行語法。
視覺化與回饋
‑ 程式立刻跑出圖形/動畫,讓抽象公式「看得見、動得了」。教師將 Scratch 穿插在 3–5 年級數課後,學生對數學興趣顯著上升(Dayton University 2023 小型實驗) 。
簡單記憶法:
Math teaches you why, Coding shows you how. 兩者交叉練習,效果往往 1 + 1 > 2。
給家長與老師的三個行動建議
從「玩」開始
‑ 使用 Scratch、MakeCode 或 micro:bit 小專案,讓孩子把數學概念(倍增、座標、角度)直接做成動畫或小遊戲。
數學‑程式雙向教學
‑ 上完一次函數課,就讓學生用 Python 畫出 y = f(x);學完質數,再寫個篩法程式。教案彼此呼應,孩子很快就發現「原來學兩次,但都很有趣」。
打造「同儕社群」
‑ 參考 SITCON、ZeroJudge、Green Judge 的做法,每週定題、隔週分享解法。競程社群最大的價值在於「互相 Debug、互相拉抬」。
林俊廷(G.T. Lin)
學歷
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 通訊組 碩士
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 學士
經歷
廣達電腦 資深經理
威盛電子
微星科技
華碩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