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地方創生案例
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在風雨後重生的小林村,依靠大武壠族文化展開尋根與復興,社區以大滿舞團表演講述族群記憶,開發薑黃與雞腳刺等特色農產品,並舉辦藤編手作體驗,吸引旅客。這些努力不僅推動經濟,還為青年創造返鄉就業機會,建設文化與永續並重的社區。
閱讀全文
有限責任高雄市永安區新港社區合作社
在2016年寒害後,永安新港社區面臨傳統養魚模式的挑戰,於是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和合作社,整合周邊漁業資源,推出新產品和品牌,開拓市場,創造創新經濟模式,吸引青年回流,共同推動轉型。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洲仔濕地、援中港濕地等地的生態系統展現生命的百態,被譽為「大地之腎」。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致力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打造生態教育中心,結合導覽、植物DIY及自然素材開發,提升濕地價值,逐步整合保育、教育與綠色經濟,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創造多方共贏的未來。 。
社團法人屏東縣枋寮鄉新龍社區發展協會
新龍社區,被稱為「龍膽石斑的故鄉」。隨著市場變遷,產業面臨挑戰,新龍社區發展協會結合漁村的文化與生活,推動食魚教育,設計龍膽石斑餵食體驗、午仔魚一夜干製作及產地風味餐等遊程,吸引人們重新認識這個濱海的純樸村落。
社團法人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
以健康餐食服務為核心,致力打造健康與安心餐食的網絡,聯盟主動收購當地小農食材,並設立農產檢驗機制,確保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堅守「先驗後吃、食在安心」原則。透過數位化送餐系統,讓社區與長輩及其親友連結更緊密,傳遞更多關懷與陪伴。
屏東縣佳冬鄉塭豐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因長期抽取地下水,形成地層下陷,造就地平面高於屋舍門窗的特殊景觀,協會活用只有沿海地區才有、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獨特地景,推出漁村文化體驗、海味美食、DIY手作與食魚教育,結合環境保護理念,帶領遊客身歷其境。
澎湖縣白沙鄉港子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面臨人口老化和產業轉型的挑戰,協會以深入社區挖掘亮點,規劃「小村散策秘境‧聚落故事無限」,打造深度旅遊路線,結合潮間帶生態、古厝等景點,提供DIY編織和傳統美食體驗,吸引遊客探索這座歷史悠久的漁村。
臺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位於臺東縣大武鄉的山豬窟休閒農業區,涵蓋南興、尚武和大武村,擁有豐富的農特產品和自然資源。協會積極推動生態旅遊及食農教育,規劃多項吸引人的遊程,讓遊客探索森林,體驗慢食料理及手作工作坊,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態。
社團法人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卑南族主要居住於臺東市和卑南鄉,由八社十部落組成,為推動文化復振,成立「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和「Pinuyumayan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教授卑南語言、音樂和舞蹈,並設計深度體驗行程,讓遊客認識卑南文化。
有限責任臺東縣原住民布拉谷果菜生產合作社
合作社由布農族青年組成,致力於推廣在地農特產品,如梅子、鳳梨、苦茶,並以「梅梨苦(Very Good)」為品牌名,推動農民友善耕作,提供技術輔導和行銷宣傳的支持,此外,積極對外推廣部落農遊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布農族文化,促進部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