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白沙鄉港子社區發展協會
潮間帶旁的聚落,港子人文與生態之旅
潮間帶旁的聚落,港子人文與生態之旅
受訪者|專案管理人 許玉萱
文 字|羽弦
農漁小村拚觀光,遇見新港子
12月的澎湖列嶼經常刮著凜冽的寒風,船班和小飛機時刻不定,是許多遊客避開前往的季節。位於澎湖本島偏北的白沙鄉港子社區,縣道203號公路穿行而過,從馬公市沿路北上,即可看見矗立馬路邊的社區意象平台。平台以硓𥑮石堆疊而成,上有雙魚抱銅錢,寫著「港子社區」的字樣,仔細一看,底下的石塊間還綴著或大或小的招潮蟹浮雕,招呼往來的遊客。
港子社區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萬曆年間已有先民生活於此。社區的信仰中心——保定宮,相傳已有四百年歷史,與廟旁蓊鬱的榕樹林一同見證,看盡時光荏苒。如今,在時代的洪流中,港子社區也面臨到傳統農漁產業轉型、漁村人口老化及青年外流的問題。於此背景下,港子社區發展協會申請加入多元就業方案計畫,發掘社區內的生態文化,期望能吸引遊客駐足。
以咾咕石等地方特色石材搭建的顯眼地標
社區擁有豐富的生態,其中鮮豔絢麗的招潮蟹是招牌明星之一。
招潮蟹帶路,古厝巡禮
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輔導下,協會首先盤整社區內的資源,與長年經營在地的成金文化整合工作室合作,進行文史調查,內容包括在地耆老的訪談、古厝紀錄、宮廟及厭勝物的調查等。早年社區曾初步爬梳港子社區的村史紀錄,在本次計畫中,更加入潮間帶生態調查、專業講師的課程,以及聘任進用人員,逐步建構出社區的導覽路線。
從港子社區的活動中心出發,旁邊就是生態豐富的海洋潮間帶,每當退潮時,便能看見特殊的香燭海筆,和成群的麗彩招潮蟹,其背面的藍色彩紋及鮮紅的肢體,是社區的意象之一。沿海岸線前行,會經過已廢校的港子國小,現為社福機構進駐。接著抵達港子村廟:保定宮,主祀文衡聖帝,半截盤踞的龍柱、一對狀似日本神社狛犬的青銅石獅,廟埕榕園的大片氣根和五營兵將,在在說著社區的故事。隨後介紹到村裡第一間雜貨店——錦長興,早期這裡甚至會販售生鮮蔬果、肉品呢!
往巷弄裡走,相連的古厝保留著昔日的建築形式與裝飾,一段剪黏、一片花磚皆是歷史。澎湖有句臺語俗諺「要娶一個某,先擔三年咾咕石」,意指男人若欲成家,需辛勤地到海邊挑擔巨大的咾咕石回來建造房屋!當遊客們看見古厝,便能鮮活地想像前人在此生活的日常。
傳統鉤籃DIY,港子伴手禮
早年先民們在潮間帶工作時,總會攜帶以竹片編織成的「鉤籃」,現則改用打包帶為素材。在DIY課程中,邀請到當地的編織達人,帶領遊客們編織出專屬的鉤籃紀念品。廣受好評的還有高麗菜酸水餃,可從古法醃漬的高麗菜酸中,吃出獨特的海島風味。下回經過港子,除了知名的美東芳牛肉麵和阿志冬瓜糕,參觀蔚藍繽紛的水族館之外,別忘了在社區內多停留一會,感受不一樣的白沙鄉。
遊客在潮間帶尋寶
導覽員娓娓道來保定宮的故事
走進社區參觀咾咕石建築而成的古厝
FB粉絲團:遇見幸福‧遇見港子村
預約專線:0911-98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