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編版:20301 簡妤庭
游梅嬌老師,合格的美術科專任教師。現任林高美術老師及美術大學設計學系講師。曾任全國設計類、美術類比賽評審委員,入選為全國書畫藝術家名鑑。
歷年來,老師指導「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及各類設計比賽。她的個人教學理念,以因材施教為主,並適時給予學生正面鼓勵與讚美,增強孩子的信心。老師讓學生不怕挫折,學生從而能在失敗中獲取經驗。
因此,在游老師指導下,許多學生榮獲水墨、西畫、漫畫、商標設計等獎項,更有學生是多榮獲新北市西區首獎,及全國第一名佳績!
老師自身,在臺灣藝術大學和研究所畢業後,至今仍不斷學習。歷年來,她與教授們於國父紀念館、世貿及各大美術館等藝術文化中心,多有參與展出,老師以此激勵自己,藉由互相觀摩與討論,學習將新知運用於教育職場上,盼達到教學相長!
現在的她,也至師大進修。她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教導學生要學無止境,向前邁進!
老師其實有很多喜歡的藝術家,她覺得每個藝術家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質,可以吸收他們的特點,融會貫通變成個人的創作。像上課提到莫內就是以「寫生」為著,寫生其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每天關起門來苦練自成,讓功力更深厚。
「其實之前上課,介紹幾位印象派的藝術家,我覺得他們是很好的一個榜樣。要了解所有事物的真實結構,才能畫出真正的抽象。」游老師精闢的話,表彰了莫內的苦練。苦練,確實使他雙眼捕捉的光與影,繪圖後效果俱佳,都特別自然。雖時人常言:「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但因莫內不論苦練的過程煎熬,而是努力探究事物的真實樣態。他不懈的精神,皆非常人所及;超然的成就,自然不在話下。
游老師小時候並沒有去學畫,但美術課,梅嬌老師會很盡力把老師交代的作業完成,而且自我要求,希望她自己的作品被老師肯定。
「這是一種成就感,都是靠自己,長期付出一定會有成果!」這是游梅嬌老師的想法,期間游老師的作品一直常被貼出來,也陸續得獎。到了國中,梅嬌老師的美術作品,仍一直被師長稱讚。她更代表全縣參加比賽,第一次參賽只拿到前三名,所以老師可以體會那些積極向上的孩子,結果不如預期的心情。因為,這些路,她都走過。
過了些年,游老師夢想成為美術老師,所以就一路往這個方向,游老師:「我讀臺灣藝術大學,是因為我們美術老師在那畢業。而我,夢想成為美術老師!也想去讀臺藝大,所以很努力考取。」老師笑著憶初衷,眼光泛淚。
現在,梅嬌老師把當年學習的一切教給學生,不讓他們走冤枉路。
不管是旅行還是出門,游梅嬌老師都會以如攝像機一般的眼睛去凝視觀望身旁,環睹四周所思、所見。這些足以觸動老師心上的靈感,「一草一木」、「孩子的舉動」等,「只要那是善美的或值得我學習的,我都想融入我的創作」她說:「我的藝術觀就是『生活』,生活給我帶來藝術。」她堅定表示自己對生活與藝術的熱愛,充分體現她的藝術觀。與生活有關的一切,都成了一支水彩筆,她的藝術觀是畫布,和她鮮活、靈動的創作同樣美好。就這樣,水墨,若行雲流水;山水畫如臨其境。老師將畫「生活化」,而不是「為畫而畫」!
游梅嬌老師不限制學生但叮嚀學生一週,大概在創作上,至少要兩、三次時間。並且,一定要收集資料!創作主題找老師約時間,說明創作理念。老師會從不足處給予同學們適當協助。同學們,「主動」完成一件獨特的個人創作!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囉。
個人作品理念:
創作的起頭,芷琳之前聽聞過一則新聞,有關於「吸管插入 海龜鼻子」,所以激發了她對環境保育的意識。畫中的垃圾, 就是關於時事和她花費自己的時間去觀察的結果。她希望藉 由自己的創作,提醒大家環境保育,有時候就是從不經意的 一件小事,開始著手,人人可為之,但須人人關懷之!
羅芷琳,幼年時就有繪畫的興趣,她喜歡去觀察日常生活 中能作畫的靈感。連餐廳的桌上常鋪的一些紙常都被她畫上 了。她很早就發現自己喜歡畫畫,並且,把畫家當作她的志願。 甚至,她也想賴以為生。
「我從小的志願從來沒有變過,國中的時候想考美術班, 可是畫畫是有一些藝術技巧的東西要學習,日期常常會碰上補 習的時間」她感慨,國中那段日子,她停止學畫。
不過,國中時期的她,就懂得利用瑣碎時間,觀察周遭景 物,能畫則畫。夢想,她從沒變過!芷琳同學將理想建構良好, 提醒我們「莫忘初衷」!(小編想問大家:請問你和妳,原來的美 夢,還願堅持完成嗎?)
現在的她,把繪畫作為心情煩悶的解藥,能抒性靈。以及, 她每週固定時間去畫室練畫,就連休閒時間她也在畫畫(如此 一來,小編覺得,她隨手一筆,就是一件藝術作品!)。另外,她 立志在遠方的未來,自己必須要走繪畫方面的路。
個人作品理念:
戴莙朋:「版畫要用到的刻工,平常都不會去練 到,那水墨的話,這方面需要去控制水的濃度,以及墨色的深淺、『畫面』等,這些都需要老師的幫助」 他認真說。
他覺得調水的濃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並且在這一方面目前無法獨立完成,這還是他需要磨練處。 思考邏輯上,他會觀察描寫物給人的感覺,特別 是其中這幅水墨,以「空汙」為議題。讓他有所感觸, 是因為現在空氣評估值常常偏差,然後看到很多新 聞以及許多地區都需要戴上口罩,才能保護呼吸道 以及氣管。
這些訊息能讓他聯想到,他這幅畫需要暗沉的 顏色來傳達「空汙議題值得被討論」,淡灰色的煙雨 則是用來警醒世人:呼吸的空氣中瀰漫著廢氣!
戴莙朋認為,畫畫這東西,對他而言算是抒發壓 力,或者對生活的一種抒情。他繪畫方面的優點是, 敢於將天馬行空的一些想法,全都畫在畫布上,「當然 有些是要表現給社會觀想,可是大部分東西都是天馬 行空的啦!」他以十五、六歲大男孩的笑容,特別燦笑說。
(小編:真好,無憂無慮的大男孩,完全體現青澀的純 真態。)
像他記憶最深的,就是會考的那段日子壓力特別 大,就常以這樣的方式作畫抒壓。他是想到什麼,就 開始畫什麼,很符合他上述,時而天馬行空的個性吧!
繪畫對他現而言,休閒比例較大,相對地,他懷以「靜觀隨緣」的態度看待,並未認真把繪畫列入職 涯規劃其中一項。
個人作品理念:
因緣際會,衛生組長之前辦理關於「垃 圾減量」的議題講座,令她反思環境與公德心之間的關聯。
畫中,「達悟族飛魚祭捕魚,但撈到等量 的垃圾」她雖有諷刺的意味,但晨熙其實是想藉畫中的主角,以趣味的方式,告訴大家: 人們常在不經意之時,丟失自己的公德心!
黃晨熙:「其實我很早就開始學作畫了,打 從最一開始時,實在有點半推半就的,父母讓我 小小年紀就去學了,老師讓我比賽我就去!」她慶幸地表示「在幾個比賽當中,贏得幾個獎項, 我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不過,她想說,如果是一直去喜歡繪畫,倒不如說這幾年繪畫的成就感,才真正引起她作畫的興趣,使她願意每個禮拜挑固定的時間去畫室練畫。
現在的她,認為自己應該要以休閒之感,並摻及父母的期望為根基,向下紮根她的繪畫技巧。而,未來,她仍然盼著,繪畫能兼顧她升學 以及維生之法!
個人作品理念:
這張作品的名稱叫做「青春期」,畫中調色著 用許多粉紫色,傳達嘉悅的一些意念:少年和少女複雜的心境。
在洋溢著青春的校園,少年和少女們,因為懵懂無知,所以想尋求未知的一切課題。
「我探尋生跟死、性跟愛。同時,我的心一 直介於否定自己與肯定自己之間。另外,我愛自己,又討厭自己。我會自大,卻也常自卑。」她 的短嘆,好像告訴人們,處在一種即將成長,但 又很純真的階段,幼稚又成熟的自我糾結,似乎是美麗與哀愁俱足,以粉紫作為基色的青春,確實帶有情緒。
而,大膽用色與自由渲染,是她體現悲懷與感悟的抒情方式。
謝嘉悅大約是在國中的時候,因為作畫畫不出自己所要的感覺,而常感到難過。現在的她,從現在的角度回看自己,她意識到自己一直是用熱愛與真心去愛繪畫創作!
嘉悅同學深表:「我非常熱愛繪畫,雖然希望能 以繪畫為生,但是很不確定能否一直穩健的走在繪畫的道路上,並且賴以為生。」
她認為,美術,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繪畫,是她心中佔有生死的地位。但未來她求職路 上,是否以繪畫作為職涯選擇,還是未知數。
採訪:楊采蓁 記錄:陳品瑜 撰文:簡妤庭
徐慕仁老師,民國 47 年,出生於台東,72 年以第 一名成績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 民國 83 年,於「新生畫 廊」舉辦首展「台北縣文化 中心藝廊個展」。 民國 93 年,作品獲「第十二屆工藝 之夢優選」。民國 94 年,作 品入選「第五屆國家工藝獎」。 民國 95 年,又在「三峽歷史文物館」舉辦個展。 老師曾任職於淡江高中美術科,教導莘莘學子作畫的方法,他也曾在許多所 老人大學、啟智學校教畫,目前任職於林口社大擔任西畫老師。在西畫、水彩創 作等藝術述領域,已致力 20 餘年,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純熟,深感人心。
「相較社大生,高中生比較被動,需要有人在背後推他們一把,社大生因為 他們是自主來上課,又是社會人士,比較主動積極。但是我個人,較喜歡教高中 生,因為他們的想法,較天馬行空,沒有被社會的觀念束縛,成人的思維會比較 制式化。」
老師的上課方式,通常是讓社大生自由發揮,老師在旁邊稍微協助就好,依 照學生們的創作,給予指導和鼓勵。為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會去糾正他們,也沒有像對高中生一樣,要求完成制式化作業,所以,每位社大生都有鮮明的個人特 色。
藝術,有一種治療成分。畫畫,主要是從中得到快樂比較沒有壓力,而且不 規範形式,可以紓解社大生的生活壓力,讓一些想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人士,有 一個學習的歸宿。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幾乎從幼稚園就開始畫了,在那個年代升學主義強烈, 老師小時候住在鄉下,比較無拘無束。小學的老師,曾經出了一份圖畫的作業, 讓我發現自己有繪畫天分,常會被張貼在教室或佈告欄。」其實在徐老師小時候, 她對自己這方面的天賦起初並不以為意,只是想做到最好,而且因為小時候作業 很少,所以能有更多時間接觸自己喜愛的美術。博物館常舉辦一些比賽,還有老 師的提拔,也讓他在求學過程中,獲得很多獎項,作品也曾被刊登在兒童日報跟 新生報。
「在那個人口很多的時代,一開始是因為,以前在考大學時,需要考四個科 目(註:書法、國畫、素描、水彩),所以才會接觸到西畫。憑藉著術科能力,考 了國立藝專,就是現在的國立藝術大學。雖然很喜歡畫畫,但也很喜歡動手做東 西,而且為了能就業糊口,所以上大學時,選擇了木工設計的設計科,直到現在 我也還會動手做木製工藝品。以前設計科,都要考繪畫能力,現在的設計科,則 不大需要,所以以前較重視實作能力,而較容易在畢業前找到工作。」老師認為 先要不斷練習自己的能力,接著也要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活、攢些積 蓄,為日後的藝術生活鋪路。
後來,因為覺得在公司工作很無趣,當老師比較符合興趣與職業的需求。在 經濟狀況穩定之後,他選擇辭掉工作。又覺只在畫室專職畫畫,沒有和人群接觸 還是很無趣,不如去到高中教書。
教學一陣子後,因學生多較被動,而後決心選擇到林口社大,在社大教了快 20 年,社大在他的人生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現在,他很開心這些年在社大, 可以和許多社大生交流、交朋友,同時,他也說:「這些學生的談話,也是靈感 來源、創作題材之一。」
以前常因為沒有靈感,或因為對材料的材質不熟悉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時, 會先改做其他事,而現在因為有以前的經驗,所以比較容易把問題解決了。平常 會在自己的畫室創作,也有一個小型的美術館,可以定期展覽自己的作品。
老師的生活和藝術形影不離,在休閒生活時也會找題材,創作方面大多是有 關市井小民的生活,像是菜市場的攤販等等,他也感觸到所謂「人們常常是先有 了生活上的經歷,才有藝術創作上的發展」,他體悟了藝術和生活往往相輔相成。
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我非常鼓勵學生從事這方面,但是剛開始起步總會有許多困難。」盼高中學生們,不要被挫折打敗,要努力堅持,藝術是需要循序漸進 的,所以,他娓娓道來「你可以先找能餬口的工作,讓自己有經濟來源,再慢慢 淡出這個工作,進入藝術領域,又或是可以從事藝術相關職業,能餬口也能當興 趣。」
「一開始會想要繪畫只是因為單純喜歡,而且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也很有感 觸。並且,認為人們會想要繪畫也都是因為對於周遭的環境有所感觸。」從小就 對繪畫十分有興趣,而之後也有嘗試過水彩但也發現對於色彩不太會掌控。
到高中,理科有一門製圖課,意外發現自己對於空間的概念,比一般男同學 都還要好,所以畢業之後,有機會就去學習了素描。而因為之後出社會找到的工 作的是跟調色有所相關的職業,所以對於色彩很熟悉,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科 學的領域的技巧,會讓自己兒時對於繪畫的夢想就這樣萌芽了。
所以,也就在 5 年前,退休後,她就想說要去試著嘗試繪畫,而當開始學習 之後,開始有人來問「為什麼妳能夠將色彩掌握的這麼好?」,她有了一個很深 刻的體會,就是你做任何學習,你都不會知道會對未來會有什麼影響。就只是為 了能夠有飯吃,而做的配色訓練會讓自己兒時不太會掌控色彩的弱點,就這樣補 回來了。所以 5 年前,她剛開始學畫之後,就如魚得水,十分開心,而且完全投 入。
目前她學繪畫大概 5 年的時間了,而目前大概一個禮拜花至少 15 至 20 個小 時來進行創作,因為每次一開始繪畫就會花費 4 個小時以上來進行創作而一個禮 拜能進行創作的時間大概就 2 至 3 天。最有感觸的作品是父親的畫像,且創作也 大多跟家庭有所結合,對於人物,很有興趣,平常也喜愛大自然的景色,聽自然 音樂作畫。
因為她剛開始是因為很喜歡旅行,而每次旅行回來之後會憑藉著繪畫來紀錄, 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可是那些只是對於旅行的經驗和愉快,而之後會開始畫人物 並且畫出了自己的父親是因為,而父親的那一幅畫也是被說「畫最好的一幅」, 那是因為畫人物畫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那就是「感情」。
因為,藝術這件事是很生活的東西,所以感動很重要,而那一幅畫是父親抱 著她的小孩,而她父親也在那個景色的半年後過世了,所以那張照片也是她父親 過世前的最後一張照片,而且那時候才 62 歲,因此在畫的時候好幾次都難過的 哭了出來。而且在有那一幅畫的經歷之後,就慢慢的能夠理解老師所教的了。
「在這上課的氛圍也很喜歡,因為在外面上課,是要大家都做同一個東西, 但每個人都有他喜歡的東西,所以讓每個人都畫他喜歡的東西。而且平常在家也 只要有時間就會畫畫。」因為自己對於這件事有所堅持才能夠有現在的技巧。「剛 開始畫的也是十分的挫折,雖然調色調的很好,但因為個性太謹慎所以很難受。」 而每當她經歷到一次挫折,且有放棄的念頭的時候也會問老師說「該怎麼辦?」, 老師也會鼓勵說「可以先放下。」一次,她畫了一個牧羊女也是畫不下去了,問 題不在題材,而是沒有耐心,當時,老師就說「妳就好好的畫那片草地吧」,那 句話對她的影響也是極大,畫一片草皮,將近等於理了一頭思緒。
她認為,這就跟她是佛教徒「學禪」一樣,每次都只走一步,不要太在意「多 少路還沒走?」、「未來的路走的完嗎?」、「走這條路會太累嗎?」她漸漸發現, 這個領悟在繪畫上也很適用,繪畫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要一步一步的來。
當陳女士興奮說出「就在畫完那片草地之後,我就發覺我是可以(畫畫)的 (人)!」忽然,她明白徐老師口中的「堅持與用心」,何其重要。若肯努力去 突破各種瓶頸,或許能迎來超乎想像的結果,為自己開闢另一條人生的道路。
以興趣為根,堅持而達成理想,確實是能累積「自信心」能量的不二法門。 但凡再遇其他事,也能迎刃而解。成功,除了要有強烈的動機外,一定要能堅持。 但若要堅持,一定要有興趣。因為,唯有喜愛的事物,才能夠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