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和9年 )1歲
6月15日(舊曆5月4日)出生於新竹州大湖郡蕃仔林(今之苗栗縣大湖鄉香林村),本名李能棋,因命中缺水,故小名「泉水」,老年自稱「山泉水」。
( 昭和14年 )6歲
罹患瘧疾一整年,吃老猴肉炒酒後痊癒。從小體弱多病、貧苦環境和困頓身世,對其文學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 民國36年 )14歲
是年228事件發生,親眼目睹日治時期曾任「農民組合大湖支部」支部長的父親李木芳走上大湖街阻擋民眾攻擊外省人,被推落溝渠,事後卻被以「領導暴動」罪名抓捕。其父歷劫歸來後,性格大變。李喬長篇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與此經歷有關。
( 民國38年 )16歲
9月就讀大湖初級蠶絲科職業學校(今國立大湖高級農工職業學校),隔年畢業,入苗栗高級農業學校農藝科。一年後,因英文、數學太難而休學。
( 民國40年 )18歲
9月考入新竹師範學校(今之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普師科。在校三年,遇見多位良師,開啟其文史哲、藝術、科學多方面的興趣,對其治學及創作奠定深厚基礎。
( 民國43年 )21歲
新竹師範學校普師科畢業,是年8月起任教南湖國校三年(今之南湖國小)。
( 民國46年 )24歲
教育行政普考及格,10月入伍,服「空軍高砲」兵役三年。完成首篇短篇小說〈酒徒的自述〉( 本篇於1959年8月15日發表於《教育輔導月刊》)。
( 民國50年 )28歲
下定決心投入艱辛的文學創作之途。
( 民國51年 )29歲
以筆名李喬開始創作短篇小說,作品陸續發表於《公論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苗栗青年》等刊物。
( 民國52年 )30歲
小說〈苦水坑〉獲《自由談》徵文首獎,〈海峽的兩岸〉獲《自由青年》徵文二獎。初中國文教師檢定及格。
( 民國53年 )31歲
至頭屋初中任教半年,4月父親李木芳逝世。8月起任教於苗栗農工職校。生活頗多波折,心境陷入低潮時期,卻幾乎每月皆有作品發表,產量驚人。10月,小說〈烏石壁〉獲《幼獅文藝》徵文首獎。
( 民國54年 )32歲
10月短篇小說集《飄然曠野》由臺北幼獅書店出版。11月母親葉冉妹逝世,對其打擊甚巨。
( 民國56年 )34歲
搬至苗農職校宿舍。和鄰居來自北京的李因老師家人感情甚篤。師母文雲琛女士,曾教導吟唱抒發流亡青年赴難情懷的抗戰歌曲「惜別」(又稱「風沙之歌」),此歌曾遭查禁。日後李喬將這首歌詞,寫入其短篇小說〈回家的方式〉。
( 民國57年 )35歲
出版短篇小說集《戀歌》(水牛出版社)、《晚晴》(臺北商務印書館)。10月短篇小說〈那棵鹿仔樹〉獲第三屆「台灣文學獎」(《台灣文藝》雜誌社主辦獎項)。
( 民國58年 )36歲
短篇小說〈蜘蛛〉收入五十八年時報出版《人間選集》。短篇小說集《人的極限》,由彰化現代潮出版社出版。
( 民國59年 )37歲
短篇小說集《山女――蕃仔林故事集》,由晚蟬書店出版。
( 民國60年 )38歲
長篇小說集《山園戀》(15萬字)由臺中臺灣省新聞處出版。9月5日因急性肝炎住進台北郵政醫院,療養三個月。其短篇小說〈大蟳〉內容,與其住院經歷有關。其後就診於師大黃天憐教授,診斷為寫作工作量大,造成精神耗弱,非肝病。服草藥一年治癒。
( 民國61年 )39歲
短篇小說〈凶手〉收入於《六十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
( 民國62年 )40歲
獲全國特優教師獎。
( 民國63年 )41歲
短篇小說〈孟婆湯〉收入於《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長篇小說《痛苦的符號》(12萬字)、短篇小說集《恍惚的世界》,由高雄三信出版社出版。在戒嚴時代,李喬寫反抗意識文章,是一種冒險,卻也透露其忠於做為一個作家的良心。短篇小說集《恍惚的世界》用扭曲、隱晦的手法,掩飾反抗主旨意圖,一方面增加作品的藝術性,也巧妙地逃避「被發現」的危險。
( 民國64年 )42歲
短篇小說集《李喬自選集》由臺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
( 民國65年 )43歲
譯作《給拙於生活的人》,由高雄文皇出版社出版(日文原著作者為紀野一義),為其唯一出版譯作。
( 民國66年 )44歲
《寒夜》開始起稿,歷時兩年完成,全書30餘萬字。12月長篇小說《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由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是其發表的第一篇歷史小說。
( 民國67年 )45歲
《孤燈》起稿,歷時年餘完成,全書32萬字。《寒夜三部曲》之《寒夜》與《孤燈》,同時分別發表連載於《台灣文藝》,和《民眾日報》副刊。11月出版長篇小說集《青青校樹》(臺灣省新聞處出版)。
( 民國68年 )46歲
《荒村》起稿,歷時年餘完成,全書約30萬字。6月與林海音、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張良澤聯名發起籌建「鍾理和紀念館」。
( 民國69年 )47歲
短篇小說集《心酸記》於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 民國70年 )48歲
獲第四屆「吳三連文藝獎」文學獎小說類。是年出版《寒夜》、《荒村》、《孤燈》(遠景出版社) 。7月底,自請提早自教職退休,視為重要也冒險之舉。退休後,專事寫作,並投入臺灣文化改造與形塑論述寫作,從西方哲學的思路,做文化評論。
( 民國72年 )50歲
1月陳永興醫生接辦《台灣文藝》,由其擔任主編。5月,首次出國,赴日本蒐集二二八事件相關資料。8月與高天生合編《台灣政治小說選》(台灣文藝雜誌社出版)。9月出版長篇小說《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前衛出版社)。
( 民國73年 )51歲
主編《七十二年短篇小說選》(爾雅出版社)。8月應「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之邀,赴美國參訪。唯一譯作《給拙於生活的人》,時隔8年再版。 12月短篇小說〈泰姆山記〉,榮獲「第15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特別獎。
( 民國74年 )52歲
出版《告密者——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短篇小說集《共舞》(學英文化) 、中短篇小說集《強力膠的故事》及《兇手》(文鏡文化) 。12月出版長篇小說《藍彩霞的春天》(臺北五千年出版社) ,為國內第一部正面全程描述雛妓的長篇小說。甫上市即遭北市以“內容不妥”,禁止發行。此作為李喬「反抗哲學」之徹底展現。
( 民國75年 )53歲
《小說入門》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三腳馬──臺灣現代小說選III》(中譯本)與鄭清文、陳映真合著,由名流出版社出版。《告密者》增加〈孽龍〉乙篇,自立晚報出版。
( 民國76年 )54歲
與高天生合編《1986臺灣小說選》,由臺北前衛出版社出版。
( 民國77年 )55歲
評論集《台灣人的醜陋面》,分別由臺北前衛出版社(台灣版);台灣出版社(美國版);和二二八出版社(日本版),三地出版。此書揭發台灣人的靈魂暗處,是以反思、建構台灣新文化為目的的論述集。
( 民國78年 )56歲
與鄭清文合編《臺灣當代小說精選》(1945~1998共四冊),由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出版。出版評論集《台灣運動的困局與轉機》(前衛出版社)。
( 民國79年 )57歲
2月28日發表文章〈「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於《臺灣時報》副刊。
( 民國80年 )58歲
參加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發表論述〈台灣二二八研究之片段〉。
( 民國81年 )59歲
出版文學論述《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文化論述《台灣文化造型》(臺北前衛出版社出版。
( 民國82年 )60歲
2月以《台灣文學造型》獲第十四屆「巫永福評論獎」。出版短篇小說集《慈悲劍》(自立晚報社出版)、《李喬集》(前衛出版社)。許素蘭主編《認識李喬~苗栗文學家作品集第7輯》,由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2月獲北美臺灣客家社區社團「臺灣客家文學獎」。年底,受洗成為基督徒。
( 民國83年 )61歲
2月《台灣文藝》改版,李喬出任第八任負責人,為期二年。
( 民國84年 )62歲
1995年台美基金會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
出版長篇詩集《臺灣,我的母親》(草根出版社) 、自費出版長篇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臺灣出版社)。此書花費十年時間田野調查,深刻描述台灣歷史上發生重要且影響長遠的「228」事件。11月獲頒臺美基金會「1995年度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
( 民國85年 )63歲
長篇小說《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前衛重新出版再刷,同年7月草根出版事業出版修訂版。
( 民國86年 )64歲
1997年《臺灣,我的母親》的客語舞台劇在北市社教館演出照片為謝幕一景
《臺灣,我的母親》由黃英雄編劇,李泉溪導演,改編為舞臺劇「我們來去蕃仔林喔」,於「臺北市戲劇季」公演。
( 民國87年 )65歲
1997年4月餘老興隆「過年」電視劇之照片
應邀出演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單元劇「過年」,擔任”父親”一角,是為電視表演處女作,戲分不輕。
( 民國88年 )66歲
1999年獲吳三連基金會「台灣新文學特別貢獻獎」
4月擔任臺灣筆會第七屆會長(迄2002年七月任滿) 。《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4冊由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8月籌組「開典文化工作室」,策畫製作公共電視節目「文學過家─說演劇場」節目,並擔任主持人,於2000年7月開始播出 (迄2001年12月) 。獲第12屆鹽分地帶文藝營「臺灣新文學貢獻獎」。
( 民國89年 )67歲
出版《李喬短篇小說全集》5~10冊及《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長篇小說《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台南縣政府重新印刷)、短篇小說集《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聯經出版)。5月應邀擔任國策顧問。同年獲頒臺灣文化學院「臺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
( 民國90年 )68歲
2001年與英譯《寒夜》催生者齊邦媛教授合影
出版文化論述《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春暉出版社出版)、《寒夜三部曲》精華版《大地之母》(遠景出版)公司,長篇小說《寒夜》,英文版(譯名為Wintry Night),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此書由劉陶陶、齊邦媛、王德威等三位教授,協助翻譯於美國出版,為其第一本被翻譯成他國語言作品。
( 民國91年 )69歲
長篇小說《寒夜》,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於公共電視頻道播出。短篇小說《山女》、《母親的畫像》日譯版出版,國書刊行會出版。
( 民國92年 )70歲
2003年2月《寒夜續曲》開拍到場致意
主編《臺灣客家文學選集1》,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長篇小說《荒村》《孤燈》,改編為電視劇《寒夜續曲》,於公共電視頻道播出。
( 民國93年 )71歲
4月應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臺灣研究中心杜國清教授邀請,赴美擔任研究中心「賴和、吳濁流臺灣研究講座」之「臺灣作家短期駐校」首位駐校作家,至6月25日止。與許素蘭、劉慧真合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篇》,由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主編《臺灣客家文學選集2》(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
( 民國94年 )72歲
出版長篇小說《重逢─夢裡的人》(印刻出版)。
( 民國95年 )73歲
2006年與詩人曾貴海及《寒夜》日文版譯者岡崎郁子(右)教授合影
與曾貴海、劉慧真合編《臺灣文學導讀》,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長篇小說《寒夜》日文版由東京國書刊行會出版。
( 民國96年 )74歲
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一屆客家貢獻獎終身成就獎」。出版《李喬文學文化論集》(苗栗縣文化局)。
( 民國97年 )75歲
《一八九五》,又名《一八九五乙未》,官方英文名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斥資新台幣6000萬預算拍攝,為近年臺灣首部以臺灣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1973年由劉師坊導演的《茶山情歌》為台灣最早之客語電影)。電影改編自知名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描述1895年乙未戰爭中客家村莊所發生的故事。
電影原著劇本《情歸大地》,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並由青睞影視有限公司製作,改編為電影「一八九五」發行上映。許素蘭著《給大地寫家書━李喬》,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 民國98年 )76歲
與文壇老友鄭清文合影
完成中篇小說《格理弗Long Stay臺灣》。11月28日參加淡水真理大學「第13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鄭清文文學學術研討會」,為文壇知己、畢生摯友發表專題演講:「鄭清文文學版圖與入口。
( 民國99年 )77歲
出版長篇小說《咒之環》(印刻出版,為幽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格理弗Long Stay臺灣》(春暉出版社)、《我的心靈簡史─文化臺獨筆記》(望春風出版社)。獲淡水真理大學「第十四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
( 民國102年 )80歲
2013 台灣文學館 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
出版《V與身體》、《散靈堂傳奇》(印刻出版)。
( 民國103年 )81歲
《飄然曠野 李喬短篇集》日譯本,臺灣鄉土文學選集Ⅴ,由日本研文出版社(山本書店出版部)出版,三木直大、明田川聰士翻譯。
( 民國104年 )82歲
《亞洲物語》手稿
散文集《草木恩情》完稿、長篇小說《亞洲物語》完稿。《情歸大地》客語劇本新版,苗栗縣政府重新印刷出版。出版長篇小說《情世界:回到未來》(印刻出版)、《李喬戲劇集》(春暉出版社)。李喬作品英譯本合輯,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6,美國台灣文學基金會,與台大出版中心合作出版。
( 民國105年 )83歲
出版散文集《草木恩情》(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文化論述《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春暉出版社)。散文集《游行飛三友記》完稿。
( 民國106年 )84歲
文化論述《臺灣文化造型》及《臺灣文學造型》,由春暉出版社出版。出版長篇小說《亞洲物語》(印刻出版)、散文集《游行飛三友記》(遠景出版)。10月1日「臺灣李喬文學協會」正式成立。
( 民國107年 )85歲
出版長篇小說《生命劇場》(印刻出版)。8月《藍彩霞的春天》西班牙文譯本,西班牙語/漢語雙語版發表出版。《FICTION, ANDOTHER STORIES:COLLECTED SHORT STORIES BY LEE CHIAO》(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贊助英譯出版。
( 民國108年 )86歲
榮獲第三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
榮獲第三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長篇小說《生命劇場》,獲第二十五屆「巫永福文學獎」。完成14萬字《思想 想法 留言 》一書,由臺灣李喬文學協會發行。
《台灣李喬》本站創立。
2020-09-14~2021-03-31 於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設展。
2023-03-08 於客委會「遇見鷂婆山」昭告《李喬全集》小說卷的出版。
( 民國113年 )91歲
2024-05-04 於台北賓館舉行《李喬全集》發表茶會。
2024-07-31 李喬寒夜三部曲之《荒村》英文全譯本首度發行。
2024-11-23 聯合大學將頒李喬名譽博士。
李喬與故鄉番仔林合影
昭和18年與父母及兄妹合影
父李木芳
1995年農校老同學聚
新竹師範第五屆同學會合影
1955年任南湖國小教師,初為教師時一頭不馴長髮
與李因夫婦合影
1971
1977
1978
1979
1980
1983
1985
1986
1987
1988
反核四參與社會運動的李喬
1990
1992
1993
1995年台美基金會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
1997年《臺灣,我的母親》的客語舞台劇在北市社教館演出照片為謝幕一景
1997年4月餘老興隆「過年」電視劇之照片
1999年獲吳三連基金會「台灣新文學特別貢獻獎」
2001年與英譯《寒夜》催生者齊邦媛教授合影
2003年2月《寒夜續曲》開拍到場致意
2004
2005
2006年與詩人曾貴海及《寒夜》日文版譯者岡崎郁子(右)教授合影
2008
與文壇老友鄭清文合影
2010
2013 台灣文學館 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
《亞洲物語》手稿
2016
2018
榮獲第三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
2024-05-04
《李喬全集》發表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