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底修復完成掛牌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為臺南地區的開啟了一處就地連結臺灣美術史的歷史切點,也為柳營文化旅遊景點增加新亮點,延長駐足的時間;同時也提供臺南在地的同鄉近一步認識重要前輩藝術家的機會。
劉啟祥身為臺灣在日治時期同時接受傳統漢學、進而接觸日本前衛文化觀念教育,並親身前往法國巴黎浸潤在藝術之都的氛圍中的菁英份子。在臺南的童年時期,即接受音樂及美術教育的薰陶,並且在日本的少年時期開啟了對體制外藝術的眼界,透過那些老師的影響前進到當時藝術圈的前端區域巴黎,並且在藝術界活動的區域居住、繪畫且臨摹將近四年的時間。將巴黎與東京當時的文化內化為自己創作的一部分,並將當時人們難以接觸的巴黎羅浮宮畫作透過臨摹而帶回臺灣。
劉啟祥前往巴黎之前即受到當時師長的矚目,有島生馬還為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送行,從巴黎回到東京之後,還在銀座開了留歐期間的畫作展覽,作品數量為數不少,而且被二科會邀請成為會員。此段巴黎之旅在劉啟祥四十歲之前的人生中也可謂「美好年代」!
開幕時的常設展因為空間有限,無法多所著墨於此段「美好年代」的巴黎時光。因此藉由特展的機會,進一步資料的收集與展示資源的掌握與取得,將此段期間的旅程、生活與自學的過程,透過與「頤樓」獨特空間結合的方式,展示在觀眾面前,期望透過展示內容與手法的轉化,提供認識年輕時代的劉啟祥、從日本到法國要搭輪船花上一個月的那個年代,以及嚮往藝術勇往向前的信念。
已有百年歷史的「頤樓」,經過修復之後仍保有部分舊有的建材與歷史痕跡,同時在結構上也有木造結構修復後的限制。因此「頤樓」的空間運用,不同於一般展示場域,有其先天上的制約與特色。其中包含展場人員流動數量的載重控管,建築本身承重的局限,牆壁與隔間立面都無法釘掛或鑽孔,同時也不適合再追加展示木作或櫃體進入有限的空間。由此現況我們所能運用來乘載展示物的只有天花板部分,而使用的方式即以垂吊的形式。
頤樓建築保留部分的木料面板留下了時間風化的痕跡,此特質也期望充分運用在展示的手法上,期望透過展示讓觀眾得以透過認知過程的知識傳播過程,增進感受到歷史建築中自然遺留之美感的機會。因此在展示材質的運用上,將採用穿透性高的材質作為基礎,搭配多層次的交疊增進視覺與觸覺感受的豐富性,同時彌補展示承載物的局限。
有關劉啟祥生平早年的研究,近期較無突破性的發現或是新的材料釋出。因此在展示過程所必要物件,除了家人提供的照片之外,少有當年相關材料可以運用,也因為年代久遠,又曾遭逢戰爭與跨國遷移,缺少能做為從旁協助切入那個時代氛圍的直接材料。因此在研究展示手法的過程中,同時也針對相關內容收集周邊的物件,作為展示輔助的物件。由於展示手法所能運用的空間有限,所能收集的資料也多以平面的物件為主。由於展示物件的追加收集,此次反而獲得之前從未獲得的劉啟祥在巴黎工作室的圖像資料。
蓺同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王怡文
12年博物館教育推廣、展示及行銷企劃經歷,之後進入文化局負責地方博物館及藝術節整合行銷規劃。
2014年離開公務體系獨立從事展覽策劃、文化活動規劃、文化資產活化開發等事務
學歷 1998.02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1994.06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