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 VR 展場環景
策展人導覽賞析
靈光閃閃的巴黎
運用「靈光閃閃」的關鍵字,發展襯托劉啟祥在巴黎時光的展示語彙。主要裝置的圓形燈光與在巴黎的圖像結合,各區的平面以穿透性強又可更新展示內容的壓克力為主要結構,搭配多重圓形的構成,與多媒材的使用。
搭輪船前往巴黎 Take a Cruise to Paris
有別於一心要進入東京藝大進階到正統美術體系的追求者,劉啟祥由於沒有後顧之憂或是留學的期限,劉啟祥的各階段選擇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非官方體系而追求新派的二科會吸引了年輕的劉啟祥。受到這些作家的影響,自文化學院畢業後,1932年劉啟祥便與楊三郎搭上了郵輪經由海路前往閃閃發光的巴黎。
1930年代日本遊輪時代
現在的郵輪感覺是一種休閒娛樂的旅遊型態,然而在1950年進入航空產業之前,路上的交通之外,另一種選擇主要就是依賴海上的船隻,早期皆為貨物與爭戰的需求。1900年第一艘為旅客建造的郵輪啟航,宣告了遊輪時代的誕生。
明治維新開港之後,日本沿海的貨運都由歐美的公司掌握,1885年日本郵船公司誕生首開定期國際航線,1896年「土佐丸」也開始遠洋西歐航線,打破了歐美獨霸沿海的狀態。
照國丸號
照國丸(照国丸てるくにまる)是日本郵船1930-1939期間歐洲航線上運營的客船。命名來自照國神社。航線從神戶出發途經上海、香港、新加坡、潘南、科倫、坡亞丁、蘇伊士港、那不勒斯、馬賽、吉布里奇、倫敦。去程46日、回程41日。她不僅沿橫濱和倫敦間的常規路線行駛,同時提供「北大陸巡禮」服務前往北海沿岸的城市,如安特衛普,鹿特丹和漢堡。船艙內大部分室內裝潢為西式,但沙龍仍採用了日式內裝,例如松田權六的蒔繪,特別受到外國乘客歡迎。全船能容納一等艙121名、二等:68名、三等:60名,共兩百多位旅客。戰事爆發後,於1939年觸雷沈沒。劉啟祥於這段航海期間也留下些許難得的影像,記錄了當年的海上郵輪之旅的情形。
船上的生活 Life on a Cruise Ship
開往西歐的遊輪航程動輒一個月以上,因此船上的設備也是各家郵輪的競逐項目。甲板上的咖啡亭、看風景的躺椅、陽台上槌球或跳舞、用餐的餐廳、音樂表演的舞台、游泳池等設施,不定期舉辦的烤肉會、派對都為遊程增添回憶的樂趣。
複製時代前的臨摹The Imitation before the Age of Reproduction
臨摹作為縮短眼睛與手的距離的練習,已行之數百年,然而除了作家自我觀察與技術的磨練,臨摹在交通與傳播不易的年代,也作為一種新技術、觀念想法傳遞的媒介。當年前往巴黎的藝術前輩們,進羅浮宮一方面除了臨摹自己喜愛的大師名作,以揣摩大師各自的心法,一方面也透過這個過程,將一般人不易親炙的美術館典藏帶回自己的家鄉。為保存並開放展示當年第一批留法前輩藝術家們所帶回臺灣的那一批臨摹西洋畫作,還成為劉啟祥敦促政府興建成立美術館的動機。
羅浮宮臨摹介紹 (桌上小油畫架)
臨摹作為學習繪畫的方法,在歐洲從15世紀即有義大利藝術家手冊的記載。大革命之後法國路易十 四的宮殿成為公共財,1793年羅浮宮開放作為公共博物館並接受臨摹申請,並提供免費畫架。這項傳統政策至今依然存在,但是每年名額有限。
每年從9月到次年6月,臨摹者們至多可以在羅浮宮作畫3個月,從早上9點30分 至下午1點30分,不含假日。臨摹的作品完成後需要通過羅浮宮檢查,以確保它們符合羅浮宮臨摹的規定:畫布必須比原畫小或大五分之一、原畫作者的簽名不得被複製在複製品上。檢查無誤之後羅浮宮版權辦公室會在作品上面蓋章以及簽名, 並陪同藝術家們帶著臨摹的作品離開羅浮宮。
劉啟祥在羅浮宮臨摹的〈吹笛少年〉
馬內(Edouard Manet 1832-1883)出生於法國巴黎的優渥家庭,從事繪畫事業受到家族的支持,年輕時即開始到處拜師學藝且在歐洲遊歷觀摩。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也在羅浮宮臨摹古典繪畫。他不畫一般的主題,即使一樣的主題,他也會融入他自己主觀對於對象與環境的想法,面對外在的批評依然堅持自己的創作。學者們多認為劉啟祥的人物受到塞尚及馬內的影響。劉啟祥在羅浮宮所臨摹的〈吹笛少年〉 ,是馬內完成於1866年的作品,原作尺寸高達161公分高,現在典藏於奧塞美術館。一位身著軍樂隊制服的吹笛手,在畫面中心,完全沒有背景的畫面之中,凸顯了人物作為描繪對象的純粹存在,並且進入色彩、形式與空間的抽象探索。〈吹笛少年〉中 大面積的紅色表現,日後也經常出現在劉啟祥的人物畫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