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城市專家評析


永續城市的加法與減法

2019 年3月3日評析

回顧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甚至是在更早之前的工業革命,永續城市(Sustainable city)這個詞並未被重視,ㄧ直到21世紀全球氣候極端化現象日益嚴重後,才又被官員、學者專家及人民所朗朗上口。

先前的論述是因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臭氧層的破壞,致使地球溫度日益升高,當時的對策則是倡導「節約能源」。但事實已被證明地球資源並不如想像中的匱乏,反而是因碳排放過高才是極端氣候的元凶,因此取而代之的對策是「節能減碳」,至於如何減碳則變成是21世紀的當代顯學。

人類的思維是矛盾的,一方面追求科技的進步,以達到過更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卻又大量破壞地球環境,當發現地球環境的被破壞已超乎預期而且難以控制後,心態上的懺悔又再度提出「永續城市」這個自圓其說的說詞。

在人類不斷耗用地球資源不斷的開發,美其名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但在本質上這就是最典型另類的「商業手段」,為了掩飾這個追求利益的手段,4R(reduce,reuse,recycle,replace)以及「循環經濟」也被積極開發的「加法」提出做為生態環境平衡的彌補措施。

另一派回歸自然反對開發的「減法」,則是積極倡導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4R必須增加1個R變成5R,增加的R(reduce desire)就是必須減少人類的慾望,減少開發甚至是停止開發,讓地球休生養息才是永續的王道!

最後我以7年前高雄市政府舉辦的國際城市論壇中的一段對話做本文的結語。當年的主流幾乎都是「加法」居多,倡議追求「健康舒適安全」的城市環境,輪到我發言時,我卻是以「減法」為主軸,其中就有某位學者質疑我的說法,他說如果照我的方法人類可能就要回去過原始的生活。我當場回應說並非如此,減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健康安全的「基本」條件下過「簡單」的生活!

在高雄永續城市論壇即將召開之際,僅以本文與大家分享!


陳啓中 博士/建築師 (3/15論壇綠建築與永續城市講者)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前理事長

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澎湖縣政府都市計畫委員、都市更新委員、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著作:建築物理概論/建築設備概論/建築結構系統/建築結構學/結構系統概論

聯合國永續目標與綠建築的未來?

2019年3月16 日評析

因著氣候變遷和生態失衡,導致地球更容易受到環境衝擊影響。人們越來越關注地球在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污染、自然資源開發、土地利用、能源利用和廢物產生等有害影響方面的能力。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6年)之評估結果,營建部門佔全球能源使用量的40%,與能源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用水量的近12%,以及近40%的廢物。此外,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營建業也是一個關鍵部門,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4%-15%。因著營建業具有如此顯著環境衝擊性,因此也被要求需做出更多努力,以期使建築環境更加環保和永續,促進和加速永續發展目標之實現。

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係於2016年1月1日生效。這17項目標要求所有國家採取行動和努力,以滿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遷之普遍需要。為了配合永續發展目標,營建業需檢視本身之發展議程及發展計劃,藉由將永續性納入建築環境、都市計畫和管理系統,為達成全球永續化目標,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本次講座希望傳遞以下概念,若能納入永續城市和社區為發展目標,將可減少綠建築在已過改善社會永續性方面所遇到之障礙,並能為實施和實現地方和國際永續發展目標,提供更多戰略性解決方案。


許鎧麟 教授 (3/22 論壇橋頭場次講者) 台灣綠色工程巡禮學習 YOUTUBE 線上學習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副教授

日本土木學會台灣分會祕書長

中國土木水利學會混凝土委員會既有結構物補強小組委員

日本混凝土學會正會員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副研究員

日本大成建設(株)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特色公園與永續城市」專題分享 1

2019.4.25 日評析

土地面積跟台灣相仿的荷蘭,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住在西部四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烏特列支聯合起來的都會區。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群中心,荷蘭政府縝密地規劃了1800平方公里的農業帶,被稱為「綠心(Green Heart)」。這塊綠色緩衝區域不只提供荷蘭重要的酪農業收入,更重要的是保留了美麗的生態農業景觀,為周邊城市市民創造森林、湖區和小型農耕的休憩空間。


而在人口稠密的高雄市中心,三民區這裡也有個佔地12公頃以上的中都濕地公園,是半鹹水濕地紅樹林生態;另外像是澄清湖的鳥松濕地、左營區的洲仔溼地,都是由人工維護良好,有實質生態功能的濕地公園。此外,在氣候變遷現象加劇的今日,溼地公園不僅提供居民休閒去處,也能在汛期發揮滯洪與吸納高漲河水的功能。


我認為,要創造永續的城市,一個公園的設計必須突破過去思想藩籬,不能只是簡單的種樹木與鋪草皮,而是去思考如何讓整個都市綠地的規劃,能夠突破以人為視角的思考,而去思考整個環境,包含動植物生態、含水保水及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都市中氣候變遷調適,以及生活中休閒美學及自然環境體驗的需要。


這是我們這一代,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必須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林于凱】 (5/4 特色公園場次講者)

高雄市議員市議員(三民區)

時代力量高雄黨部 執行長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碩士/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士

七年公務員資歷(三年於高市府)

農漁業獨立記者

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 發起人

立法委員黃國昌 法案助理

著作《公門菜鳥飛》獲2017年金鼎獎、國際書展大獎


「特色公園與永續城市」專題分享 2

2019. 04. 25 評析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畫面,在公園跳房子、堆沙堡,或是在樹叢間捉迷藏、甚至抓昆蟲、青蛙,但曾幾何時,這些畫面彷彿不再出現,取代的是各種人工化、制式化的公園遊具,固定的塑膠溜滑梯、軟墊、鞦韆,但設計這些公園遊具的公部門,或是長大後了的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到底誰才是真正在公園裡「玩」的主角呢?

法國社會學者列斐伏爾,在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裡頭曾提到空間上的三種概念-「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的空間」,對於公園而言,公園的建設就是空間實踐,建設者會把公園定位,讓它在這個空間被賦予了任務,但真正使用這座公園的人,往往不一定會照著建設者的角色定位扮演,而會賦予公園這個空間新的角色,這就是再現的空間。那我們為何不一開始,就讓公園真正的「主人」,在建設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參與、建議,而讓公園的定位更加顯而易見,並且真正讓它執行使用者賦予它的任務呢?

所以這幾年,許多的年輕家長、社區民眾,都紛紛倡導所謂「特色公園」的產生,在公園綠美化、休憩的功能底下,我們再賦予它「社區」的定位,公園是屬於我們這個社區的、是屬於我們社區孩子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提出一個理論,對於幼兒來講,他們認知這個社會,是靠基模(schema),透過和周遭環境不斷的調適和同化,來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適應。在幼兒人格發展最重要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賦予他們一個更為永續、更為生態、更為特色化的遊玩環境,才真正能讓孩子的人格發展更加多元性,而社區的參與,也能讓「特色公園」變得更有特色,這也是我們在推動的政治透明、市民參與的一個大方向,期待大家一同努力。

黃捷】 (5/4 特色公園場次 講者)

第三屆高雄市議員(鳳山區)


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班 / 台大公衛/社會學士雙主修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助理

環境線/政治線記者

台大公衛學院/國衛院研究助理

台大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

世界河川日 - 水與都市發展專題分享

2020.09.22 評析


水是萬物之源。承載了生命,孕育了文明。群居生活離不開水;有了水,才有

了勃勃生機與改良農田後的耕作收穫。多數的城市畔水而起,也常利用載舟之

水,迎送旅客貨物。然而,由於都市化、工業化的緣故,河川加蓋、與水爭地

,是過往數十年都市發展的現象之一;這卻也讓幾代人逐漸忘了,我們的城市中曾有河流。

事實上,生活與水息息相關。據統計,台灣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為280公升;

一座一百萬人的城市,每天則會消耗掉28萬噸的生活用水,這還不包含產業用

水的消耗。如此大量的進、排水,會如何影響人居環境,又會如何影響水環境

呢? 又例如,若以鋪設硬鋪面、築高河堤、掩蓋溝渠、直接排放大量汙水入河

等作法從事住宅區、商業區的開發,在面對極端氣候常見的強降雨時,都市已

不是人人稱羨的宜居環境,而成為了時時與大自然競合的高風險賭局賽場。

人與水的關係應該是雙向的。或許我們可以從發展面重新檢視親近都市河川的

可能性,從規劃面思考如何平衡都市地表逕流的吸納與管制。讓夢想中的「我

家門前有小河」不再是夢想,重構人與水在都市環境中的良性互動。


陳志宏】 博士 (9/27 屏東 世界河川日 專題講者)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博士


高雄市政府史蹟文化景觀審議會委員/臺南市國土計畫審議會委員

嘉義市都市設計審查委員會委員/彰化縣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委員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108年度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鄉村地區整體

規劃示範規劃案」計畫主持人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專業分區輔導團(古歷聚組南區)」計畫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