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參觀

楊晉發

「楊晉發」不是人名,也不是地名,是店名。楊家祖先從福建晉江來台發展,希望後代子孫不忘本的意涵。

百年碾米機

從新化地區開始通電就有的碾米機,歷經多次更新。從一樓長高到二樓;傳動皮帶有古早的平面皮帶也有近期更換的齒輪皮帶;配電控制盤、馬達、白米儲存倉和白米出口……都曾變更過。

三巨頭

碾米機、第四代老闆和在米店工作超過半世紀的長工,這三位辛勤努力的成果,造就了晉發米店長久以來的好名聲。他們也見證了台灣碾米廠和米食消費最輝煌的年代。

註:感謝2006年8月壹週刊的報導。其他媒體報導還很多,Discovery頻道也曾來訪,可惜當時的資料都沒能保留下來……

半世紀長工

碾米師傅陳財德在晉發一待足足52年,是晉發米店的守護者。

早期“米絞”又稱“土壟間”滿室灰塵。財德師傅頭戴綠色阿兵哥帽子,一身綠色制服,耐髒又好洗。成為他的標幟。

送米腳踏車

他就是騎著那輛腳踏車,載米給客人。新化鎮內大街小巷到處送,最遠到新和、西勢、那林。

大小算盤

從前的計算機。第四代老闆娘習慣打算盤來結帳,找零錢。電子計算機發明後,老闆就馬上買計算機來算帳了。

記事黑板

客人來買米,有時不方便,老闆會給賒欠,記在黑板上。或者農家播種,需要錢買肥料、農藥,也會來借貸,等稻穀收割時糶米抵押。還錢之後,老闆再把黑板上的帳擦掉。現今黑板上尚存幾筆「呆帳」,成為有趣的記憶。

後來也寫了一些廠商電話,簡單記事備忘錄,好像現在的「便利貼」。黑板的最下排現在被用來寫米的價格囉。

米價小黑板

早期傳統的米店常可見到這樣的小黑板,寫著「本日米價」。

那「蓬萊米」、「在來白米」、「長糯白米」、「圓糯米」和米店老闆額外用手寫的「在來粿米」。分別各是什麼米種呢?我們常用來煮飯的,又是什麼米呢?歡迎來店內找答案。

註:這不是現在售價喔。銅板「角」早已不知消失多久了。

官印米量器 - 合和升

早期買米是以容量計算,不像現代以重量 (公斤或台斤) 計算。

明治33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度量衡條例」,並於隔年施行。穀物販售需使用官方認證的量米器具。晉發米店內留有合(ㄍㄜ)、升、斗等量米器具。

一升等於十合,一合約等於現在電鍋煮飯用來量米的一小杯,可以煮成兩碗飯。一升米大約1.4公斤重。

官印米量器 - 斗

晉發米店內的米量器「一斗」等於「五升」,這是「小斗」。在一些地方用的是「大斗」,一大斗等於六升。

若是初次來買的「一斗米」,往往要問清楚:「是大斗或小斗?」

從前吃米多,用大桶裝米

從前的人吃米多,米店是用大桶或大箱裝米販售,舀米的勺子也大。現在大家米飯越吃越少,為求新鮮,米店裝米的容器也縮小囉。

第四代老闆娘的側身是比例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