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烏魚子】揭開「海中烏金」的神秘面紗:從產地到餐桌的烏魚子產業快速解析 (本篇)
年年有餘慶團圓
圖/JackYi
文/JackYi
© 照片版權皆歸本網站作者所有
初稿時間:2025.06.05
最後更新時間:2025.06.05
烏魚子,這道台灣年節餐桌上的珍饈,以其獨特的橙黃光澤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人們喜愛。
被譽為「海中烏金」,烏魚子不僅象徵著「年年有餘」,更承載著悠久的漁業傳統與現代養殖技術的結合。
隨著野生捕撈量的減少,台灣的烏魚產業逐漸轉向養殖,市場上超過七成的烏魚子來自養殖魚類。
本文將快速探討烏魚子的產業背景、製作工藝及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讓我們一同揭開這道美味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每到年節時刻,烏魚子總是台灣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珍饈。
這抹橙黃的光澤,不僅是美食,更乘載著「年年有餘」的美好寓意,被譽為「海中烏金」。
然而,這得來不易的美味背後,藏著複雜的產業故事、永續的挑戰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今天,就讓我帶您一同探索烏魚子的世界。
烏魚子,顧名思義,是雌性烏魚的卵巢。
每年冬季11月至隔年1月,烏魚會隨東北季風和大陸沿岸流南下,洄游至台灣周邊海域產卵。
這種準時的洄游習性,讓烏魚有了「信魚」的美稱,也成為漁民眼中重要的「年終獎金」來源。
捕撈烏魚在台灣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荷蘭人在台期間,當時的文獻就已記錄了漢人漁民在此捕撈烏魚的情景。
過去,台灣的烏魚產業主要仰賴野生捕撈;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野生烏魚的捕獲量急劇下滑,從百萬尾銳減至數萬尾,甚至曾低至約2萬尾。
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包括人為過度捕撈、全球暖化導致海洋溫度上升、沿岸污染以及其他國家的攔截捕撈。例如,曾被廣泛使用的流刺網和三層圍網等漁具,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傷害。
氣候變遷也導致野生烏魚的漁場逐年北移,傳統的雲嘉以南漁場已鮮有烏魚來游,近年來台灣超過95%的野生烏魚漁獲量集中在台中以北海域。
由於野生捕撈量銳減,台灣的烏魚產業逐漸轉向養殖。
現今市面上的烏魚子,大約有七、八成來自養殖烏魚。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原料來源:超過70%的台灣烏魚子市場份額實際上是使用進口的冷凍烏魚卵加工製成,其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
台灣本地養殖烏魚卵約佔市場的25%,而真正來自台灣漁民海上捕撈的野生烏魚卵,僅佔不到5%。
儘管如此,許多在台灣加工的進口烏魚卵成品,依照現行「實質轉型」的貿易法規,仍可能標示為「台灣烏魚子」,這使得消費者難以了解產品的真實產地。
烏魚子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巨大,在2019年,烏魚總產值達到5.13億元,其中沿近海捕撈的野生烏魚儘管量少,但產值佔比仍高達59.3%。這個產業從一級生產(捕撈/養殖)延伸到二級加工和三級行銷,形成具競爭力的產業鏈。
消費者對烏魚子的偏好是多樣性的。
根據研究,消費者在選購烏魚子時,傾向於偏好「有認證及標示飼料檢驗結果」、「野生」以及「低鹽」等屬性,這些數據都顯示了消費者不僅追求風味,更重視產品的來源透明度和安全性。
近年來,雖然市場上普遍認為野生烏魚子的香氣更濃郁,但專業品鑑師指出,養殖烏魚子由於技術改良,品質和口感已能與野生品媲美,兩者的差異並不如想像中明顯。
盲品測試也顯示,消費者往往難以精確區分兩者的品質,這也體現了製作工藝和原料品質比單純的「野生」標籤更為關鍵。
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趨勢也影響著烏魚子市場。
例如,對於未使用化學激素養殖的烏魚子,約有七成的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這表明消費者對烏魚子飼料安全議題的重視。
除了傳統整片烏魚子外,切片的「一口烏」因其方便性,近年來也越來越受歡迎,尤其適合自用或小資送禮。有信譽的老字號或商家,因其品質把關機制,成為消費者選購時的重要參考。
此外,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建立產品品牌,也能增加產品價值並提升消費者信任。
烏魚子的製作是一門歷史悠久且極為精細的工藝。傳統上,需經過取子、清洗、整型、鹽漬、去鹽、曬乾、壓實等超過50道繁複的工序。每一步都仰賴老師傅們的經驗和心法。
核心步驟包括:
1. 剖腹取卵與清洗去血:從雌烏魚體內取出完整的卵巢,並仔細清洗,特別要清除血管中的血液,避免成品變黑。
2. 鹽漬與脫鹽:使用食鹽均勻塗抹在烏魚卵上進行醃漬。
鹽漬的時間和鹽量會影響成品風味和保存性。鹽分含量有助於抑制微生物生長。
之後需要水洗脫鹽,確保鹽度適中。
3. 整型與壓實:將烏魚卵塑形,並透過重物壓實,使其厚薄均勻、結構緊實。
4. 乾燥:這是烏魚子風味和質地形成的關鍵步驟。傳統上多採用日曬。
一些產地(如新竹)會利用當地特有的乾冷季風(九降風)進行風乾。
也有使用室內冷風乾燥庫。乾燥過程需反覆翻面,確保均勻。
良好的烏魚子應乾燥至具備適中的硬度和彈性,按壓不會留下明顯壓痕。
5. 分級與包裝:根據重量、色澤、形狀等標準進行分級;成品通常採用真空包裝以利保存。
品質控制貫穿整個過程。這包括:
原料驗收:確保烏魚卵符合衛生標準,無藥物或重金屬殘留,且具備可追溯來源;產銷履歷驗證的原料是優先選擇。
環境與設備衛生:加工場所應保持清潔,區分不同清潔度區域,設備和器具需易於清潔且定期維護。
人員衛生:從業人員需健康檢查合格,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並定期接受食品安全衛生訓練。
製程監控:嚴格控制鹽漬時間、水洗時間、乾燥時間和溫度等關鍵參數。
儲存與運輸:成品應在適當溫度下(冷凍-18°C以下)貯存和運輸,避免溫度劇烈變動。
文件紀錄:所有過程需留有紀錄,包括原料驗收、生產加工、成品銷售流向等,並應保存至少5年,以利追溯追蹤。
烏魚子不僅美味,其營養價值也相當高。
每100克烏魚子含有約36.6克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和調節血脂。
此外,烏魚子也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如A、D、E、B12)和礦物質(如鋅、銅),對增強免疫力、促進生理代謝和抗氧化功能有益。傳統上更認為烏魚子有補腎益精、強筋健骨的功效。
然而,享用烏魚子時也需注意其較高的熱量(約233大卡/100g)、鈉含量(約1194mg/100g) 和膽固醇含量(約659mg/100g)。對於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痛風、高尿酸或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適量食用,控制份量。一般建議每次食用量不超過30克,每週不超過兩次。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成分和健康影響日益關注。選擇具有明確標示和檢驗證明的烏魚子,更能符合追求健康的趨勢。
烏魚子主要分為野生與養殖兩種。兩者在顏色、形狀上存在一些差異。
顏色:烏魚子的顏色能反映其油脂含量和香氣程度;常見的顏色等級包括:
1. 黑色:俗稱「血子」,是捕撈時血液進入魚卵所致,產量最少,最為珍貴,香氣和油脂含量高。
2. 深褐色、褐紅色:頂級或高級品,香氣豐郁,油脂含量高,口感細緻。
3. 橘紅色:市面最常見等級,香氣適中,品質穩定。
4. 橘黃色:香氣較淡,油脂較少,適合初次品嚐。
形狀:野生烏魚子形狀較不一致,多偏瘦長。養殖烏魚子形狀較圓整,體型通常較厚實;優良烏魚子應完整對稱,厚薄均勻。
風味與口感:老饕認為野生烏魚子因自然環境和多樣化餌食,香氣層次更豐富,口感細膩回韻。
養殖烏魚子品質穩定,但風味相對單一。
烏魚子產業是一個融合了傳統漁業文化、現代養殖技術與精湛加工工藝的高價值產業。
它不僅是台灣年節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傳承文化、象徵吉祥的重要元素。
從早年依賴野生捕撈,到如今養殖成為主流並大量依賴進口原料,產業面臨著資源永續、氣候變遷以及食品標示透明度等多重挑戰。
而野生與養殖兩者在盲測下差異並不明顯,品質更取決於製作工藝烏魚子的觸感應結實有彈性,按壓不留明顯壓痕。
氣味應是淡淡的魚卵鹹香,類似一夜干的味道,不應有腥臭味或油耗味。
在挑選烏魚子時,除了顏色、形狀、觸感和氣味外,也要注意分辨仿冒品。
市面上有以價格較低的油魚子冒充烏魚子,油魚子通常較厚實細長,且對著光源看較為混濁、不具透光性。重組烏魚子則可能在連接處容易分離或發現拼接痕跡。
對消費者而言,了解烏魚子的不同種類、品質判斷標準以及正確的保存和烹調方法,能夠更好地欣賞和享用這份珍貴的「海中烏金」。
同時,關注產地來源、選擇有信譽的商家以及具備溯源或認證的產品,是支持產業永續發展和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方式。
透過持續的產業革新、提升養殖技術、改善標示制度以及推動責任漁業指標等措施,台灣的烏魚子產業將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確保這份獨特的美味和文化得以長久傳承。
[以上文章內容、照片及本網頁排版之物件版權皆歸本網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