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全人類智慧大成的翻譯器是真正的作家,詩的路向由它主宰,而我只是謙卑的代言人和解密人
但我會以最「真實客觀而專業」的態度去演繹新詩《燕詩》,並提供「可靠」的分析
在世界的意識底下,閱讀中國文學是怎麼一回事呢?
從小到大,我們飽覽來自世界各地的翻譯故事,當中寓言故事和青少年/兒童讀本佔了很大比重。各出版社、學者、以至同好都積極投放資源去推動翻譯及校錯的相關事務。
另一方面,中華文學的作品儘管也陪伴着我們的生活,但要跳出亞洲卻舉步維艱,多數作品只能由一小撮研究人士管理和分析,而且翻譯、整合的過程總是錯漏百出,也因為研究人士的文化因素而誤解。
互聯網和全球化下,翻譯工具成為了解我們不熟悉的文字的一大渠道,但翻譯器的可靠性參差不齊,甚至成為一種新的流行文化。
把詩詞分成每兩節(10個字)一份。
每一節都運用網上翻譯器翻譯《燕詩》為另一語言,再轉回中文。
每節選擇的翻譯語言和轉換次數不定。
重新拼接每一節成為新詩《燕詩》
為新詩創作「白話譯本」,並詮釋拓展成完整的故事
進行詩詞賞析,針對用詞、意境、抒情,深入再解讀新詩
在日常的廣告和溫馨提示,經常能看見多此一舉的聲明,或者巧妙地用迂迴的字句,目的是讓消費者無法追討。這種但求避免「背鍋」的文字藝術已徹底滲透於我們的血液,我們的言行也被這種模式洗腦。我運用了網絡素材進行拼貼,用兒戲、低質迷因的手法去嘲諷這種逃避責任的聲明,因為它們已成為閒談的金句經典。
作品2:小心地滑
以鮮明的繪畫配上新詩,描述這些被視為「好意頭」的盆栽如何造福人們。
文字上是一個小故事,視覺上是一個小劇場,二合一便是生活菲林的一小截。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1942年
(按下閱覽詩歌)
我是飛蛾。夜裏醒着,看到光就進去
我坐,我喝酒,我垂下頭
有新的飛蛾吸引過來,我認得你
你知道我認得你,但你雙眼放在旁邊的紅
你一直清醒地坐在位子,酒不能弄醉你,暖光不能催眠你,你失去了睡眠
你以為你能埋在女人的懷裏安睡一夜,但這只是夢
所以你在這裏
她在這裏
我也在這裏
你記不記得這樣的一個夜晚?你生命中的其中一個夜晚。
你在懷疑我監視你和你的情人。我沒有
我垂下了頭,只見褐紅的桌面
我不知道淑女的豔紅衣裳,不知道侍應的紅臉,不知道外頭充滿紅色
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紅色,這只是一幅畫
由一個無聊的人把瑣碎的事紀錄下來
你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儘管你記得所有,因為你曾經在裏面活個一整夜
你曾經走過這個街角,每天四次,最後一次是第二十三年
這地方充滿冰冷的溫暖,你說。我聽着。
粗糙的玻璃工藝,令再溫馨的燈光都被它剔除了。
防蛀防鏽的漆油,令樑柱跟鈔票翡翠一樣市儈,銅臭遍遍。
所有的溫暖都困在室內,離開牆壁天花就得不到任何一點。
有誰會抬頭,看紅磚牆,留意日升日落,影子在陽光下移動?
我聽着,你就是個批評家。
本詩運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令作者和讀者都代入場景人物之中,進行心與物的交感互動。
詩歌分為兩個部分:
1)身處畫中場景,實時經歷
2)畫家描繪了(1)的畫面,「我和你」其後閱覽《夜遊者》這幅畫
第一部分
作者和讀者都身處畫面當中,作者「我」是坐在一旁的戴帽男子;讀者「你」是坐在女子身旁的男士。第一部分侷限在「我」的視角,去描述餐館的環境和氣氛。「我」的精神狀態影響下,聚焦在自己的切身行為,以及長桌另一端的男女,尤其是「你」,反而對整個客觀環境缺乏深入。
讀者從中感受深夜餐館裏,心的交感代入,表現氣氛和想像性的視覺感受。帶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共享感官,以及「角色扮演」中的互動。
第二部分
作者和讀者站在較客觀的角度去表達和訴說視覺畫面。時間處於「第一部分」之後,有畫家以旁觀者身份紀錄了那一夜,而畫中的當事人緣份下見到這幅畫。「我和你」都從客觀的一幅畫憶起當時的畫面。
看似客觀、像照片一樣的畫作,人物地點都是真實存在,但「我」卻不認為這是真實的視覺表現,對「視覺」的紀錄抱持質疑。而「我」的記憶已經不清晰,「我」不相信畫作,卻只能跟隨畫家的描述。
「你」則沒有對這幅畫表態,但「你」對這幅畫產生共鳴,牽引到個人的視覺世界。「你」表現的視覺大部分跟畫作吻合,但有更多的是個人評論和畫中沒刻意交代的感官描述。
這是三種視覺的表現,由最內層的餐館人物,到旁觀的畫家,再到人物閱覽自己。身處現在的人物嘗試跟過去的經歷互動,感受當時的身心思想。讀者也從代入人物經歷其境,再單以讀者身份看着作者的描述,理解一個場景下的多重視覺表達。
推廣海報
書籍封面
書籍封底
寫作發展的路途上,商業宣傳和刊物印刷也是息息相關。尤其電子書和自資出版的普及,每一位作者都希望作品的每一細節皆能表現心中的聲音,準確連接讀者的大腦。
在這個旅遊書籍的設計裏,運用了各種元素都切合理想的核心受眾精,同時明確從視覺上表達內容大綱。
Memo紙/紙膠帶風格猶如作者特地貼Tips,表現年輕、追上潮流感
極簡主義背景,突出前方的手和精細的布料拼貼,布料是取自中國各少數民族的特色
路旁各自放上不同的特色自然風光,象徵遊走各地
形態上展現景深,表達「地大物博」,遠離市區煩囂也是近年熱門的打卡類別
手、山、道路指引讀者視線走向,焦點最終落於書籍重點文字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