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Editing

& Motion Graphic

Sewing up piece by piece to make it complete

Project Directing with Interview

Responsible for: Interview, Videoshoot, Video production, News writing

牠是什麼?甲蟲!

香港甲蟲愛好者帶你「蟲」新體驗生態教育

(按下閱覽文稿)

在大都市如香港生活,提起昆蟲,大家一般會想到蟑螂、白蟻、螞蟻等家居害蟲,或者蝴蝶、蜜蜂這些故事中的常見角色,說到甲蟲,大家就可能不太熟悉了。香港甲蟲研究協會近日在將軍澳中心舉辦甲蟲展覽,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共18種昆蟲活體及標本,同時兩位95後協會創辦人Nick和Joseph接受專訪,講講他們與甲蟲的「感情史」和香港的昆蟲生態。

【「蟲」零開始:一切源於母親的外遊手信】

從飼養甲蟲到成立協會、舉辦生態教育,一切源於Nick的媽媽在他8歲時由泰國帶來的2隻甲蟲。Nick原本抱持着「試一試」的心態去照顧,結果就迷上了。中學時期更把甲蟲帶回學校推廣給同學,同班的Joseph也踏入養甲蟲的生涯。到2019年,香港甲蟲研究協會成立,定期舉行各項活動進行自然教育。

提到育蟲生涯中難忘的經歷,Joseph憶述在中學時期大家湊夠利是錢買了一隻毛象大兜蟲,把牠帶回家後打算拿出來把玩觀賞,結果牠從小窗飛走,一去不回頭。這次的「走犯」讓他們買下了一個教訓:要時刻鎖緊門窗,以免悲劇重演。

有悲自然有喜,Nick回憶自己數年前嘗試繁殖的一種鍬形蟲,有一次牠從沒蓋好的箱子逃走,之後便被遺忘了。直到3個月後,Nick發現房間裏的一塊木頭被咬碎,原來是出逃的鍬形蟲在木頭裏產卵,這段期間牠不曾進食,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後光榮去世。這件事給Nick很大的啟發,他亦化身「繼父」,把牠的後代全部養大成蟲。

【本地甲蟲重點推介:香港姬兜和黃紋鋸鍬形蟲】

問及香港的原生甲蟲觀賞,Nick表示新界有不少地方都能看到甲蟲,主要是看季節有沒有對上,而且甲蟲具趨光性,晚上會比較容易看到。

而甲蟲品種繁多,在兜蟲和鍬形蟲類別中,二人分別推介香港姬兜和黃紋鋸鍬形蟲。香港姬兜的外型像獨角仙,而且會發聲,是香港唯一一種會發聲的甲蟲。另一款焦點甲蟲是黃紋鋸鍬形蟲,身長只有兩節尾指的大小,體型嬌小但帶有黃色班紋,對比其他黑色甲蟲可說是十分出眾。

儘管甲蟲在香港郊外仍然常見,但二人均指近年觀察到的甲蟲數量正在減少,郊野公園的垃圾問題加上市鎮發展和空氣污染,都侵蝕着生態;又表示香港目前沒有大型機構進行甲蟲保育工作,往往是一些甲蟲愛好者自己進行相關工作,把收集到的原生甲蟲進行繁殖和培育,再放歸野外。協會期望將來可以跟漁護署等大型機構合作,推行昆蟲保育計劃,涵蓋各類昆蟲。

【都市人缺生態教育 期望建生態館「蟲」新認識】

協會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二人期望未來能建立「昆蟲生態館」,讓大眾可以從中學習科普知識。Nick表示,都市人普遍對蟲有恐懼,協會希望透過策展、生態遊等活動,讓大家明白昆蟲漂亮的一面,由恐懼到認識,由認識到有興趣,甚至對此熱愛。

Joseph笑言,自己也會怕蟑螂,而有不少昆蟲看起來也像蟑螂,有6隻腳、橢圓形,但不需要普遍地害怕昆蟲,這種害怕主要是由於教育不足引致,這也是協會成立的目的;又表示養甲蟲的過程中能接觸到很多自然科學知識,從昆蟲的習性和生命循環,到泥土發酵和溫度控制皆會涉獵,是大自然的課堂。

Responsible for: Interview, Video editing, News writing

記者觀察|確診者入住竹篙灣後多次被問「要唔要隔離?」 抗疫須避免「各有各做」

(按下閱覽文稿)

日前,點新聞收到讀者報料,該讀者的父親因確診入住竹篙灣檢疫中心次日,卻多次收到電話聯絡問他是否要隔離,令人困擾。

該讀者的父親7月16日進行核酸檢測後,結果呈陽性,同住家人為陰性。該讀者在得知父親確診後第一時間經衞生署網上申報平台,為父親進行申報。

當天中午大約2點完成申報後,該讀者的父親按網頁上的資料聯絡消防處,要求入住社區隔離設施。他最初經消防處WhatsApp聯絡,並按程序輸入身份資料和電話號碼,全程是類似銀行熱線的智能客服對答。直至傍晚約6時,該讀者的父親未收到任何回覆通知,因此轉以「微信」再次聯絡消防處,並按專員指示再次填寫表格。

當晚約7時,消防處來電通知,指安排了翌日(17日)的抗疫巴士接送確診患者到竹篙灣檢疫中心。當晚8時40分,再次接到消防處通知,指抗疫巴士改於20分鐘後到達,讀者一家人便急忙整理行李,其後目送父親離去。晚上11時,抗疫巴士到達竹篙灣檢疫中心。

當確診人士到達後,會先獲安排到隔離房間,其後工作人員在房間外為確診者辦理入住手續及提供每天三餐的膳食選擇,所有手續直到凌晨2點多才辦完。

第二天(17日),該讀者表示,已經入住社區隔離設施的父親,在早上9時半竟再次接到消防處來電,詢問是否需要入住檢疫中心。而到當日傍晚,更有抗疫的士司機致電父親,表示將很快到達居所附近,接送他去檢疫。

從重複聯絡接送的情況可見,確診者檢疫接送服務的聯絡平台之間「各有各做」,料個案進度在部門內沒有同步更新。確診者在各平台登記時皆有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等資訊作個案記錄,即使涉及數位經手人,亦理應在內部資料庫可查核到有關個案的進度,免卻上述的重複安排。而且數次的重複聯絡相隔多個小時,可見內部資料更新出現嚴重延遲和缺失。重複安排一方面讓相關人士感到困擾,另一方面浪費抗疫資源,勞民傷財。

在衞生署網上申報平台,有一項是詢問確診者的檢疫地點意向,衞生署應與消防處加強聯繫,把選擇前往檢疫中心的確診者個案直接轉往消防處安排接送,減省確診者不斷重複填寫個人資料、各部門不斷核查的時間,提升防疫抗疫的工作效率。

Responsible for: Interview, Video editing, News writing

電子消費引發「金錢疏離感」

機構推理財桌遊助學生重塑健康金錢觀

(按下閱覽文稿)

香港家庭福利會近日針對青少年的消費態度和金錢觀轉變,推出「家 · 深理財教育計劃」,以創新、體驗性手法幫助中學生建立理財概念,發掘自己的理財模式。 有關項目得到「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 2021」支持,更獲得「傑出財務健康大獎」。點新聞記者日前邀請到負責計劃的家福會理財社工Dale和2位受惠中學生接受線上訪問,分享項目的理念和理財的心得。

Dale指出,疫情令青少年常待家中上網、購物,開始產生「父母應負責消費和生活開支」的觀念,每當手上沒錢便向父母請求,導致過度消費,中學生的理財知識出現倒退。而且電子消費的普及,令青少年甚少接觸現金,出現「金錢疏離感」,對金錢支出缺少「心痛」的感覺。

Dale表示為讓理財教育更有趣和具體驗性,「家 · 深理財教育計劃」以「理財二三事」桌遊為媒介,先培訓高中生學習理財知識,成為「理財大師」後,再由「理財大師」帶領初中生。希望同學在互動過程中,體驗理財時不同的情緒和決定,並透過檢討分享對理財有更深入的認識。

儲蓄不等於理財 購物前應深思熟慮

在參與計劃後,學生們的理財觀念都有了明顯變化。「理財大師」甘希文同學分享指,在參加活動前,家人通常在她花光零用錢後就會給錢,令她形成每次都直接把錢花光再領的惡性循環,不會管理收支。當上「理財大師」後,她學會金錢分配,每星期收到零錢後,一半會放錢包,另一半則放在家不帶出街,控制自己不會在無必要的地方花錢。

「理財大師」郭萁栢同學表示,參加活動前他認為有儲蓄就已經是理財。但他從活動中學習到,遇到心頭好時要思考該物品的急切性,要立即買還是儲錢之後購買,要多加思考才是真正的理財。

理財概念如種子 冀學生結出健康的金錢觀

對於理財教育的工作成效,Dale認為理財概念猶如一顆種子,他的工作是在青少年心中播種,讓他們將來能把成果用在生活上。他認為現今社會不少成年人亦未能做好理財規劃,社會上才會衍生出大量貸款廣告、消費問題的報道,甚至破產的情況。在他接觸的破產個案中,不少人破產的成因只是過度消費,因此破產並非遙不可及的後果。希望透過理財教育活動,能讓香港年輕一代建立健康的金錢觀。

Responsible for: Interview, Narrating, Motion graphic, News writing

深度報道|位置、作息……手機內置加速器洩露了你多少秘密?

FB IG重度用戶須留意!

(按下閱覽文稿)

近日有科技媒體報道,Meta(舊稱Facebook)旗下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在用戶禁止其程式收集位置數據後,仍可以透過用戶上傳的照片進行追蹤和資料收集。之後有網絡安全人員進一步揭發Facebook利用智能手機的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秘密搜集用戶數據,從而推斷用家位置和作息。

雖然加速度計是第一代智能手機已配備的零件,但認識它的人甚少。加速度計是物理儀器,加速度的出現會令儀器內的彈簧產生變移位,影響兩極的電壓,電壓再轉化為訊號。最早於1920年代開始成型,之後量產以讀取橋樑的衝力承受和飛機抗震能力,再持續改良並拓展至其他領域,包括汽車衝力計算、計步器、建築監測等。而手機內置的加速器是三軸的,整合各方向的震動數據便能判斷手機的運動狀態,從而做到畫面旋轉功能。

對於手機加速計的權限設置,目前Android和iOS系統均沒有相關選項。因為加速計不是獨立運用的功能,而是輔助零件,不具備高階的演算能力,也不牽涉網絡或直接的個人資料,只是感應震動。而健身程式多會要求「識別體能活動」 的權限,裏面包含加速計在內的多個感應器。

【通過整合其他數據 或洩漏極私密信息】

加速器的數據整合能夠輕易推斷用家的個人作息規律,例如多數用家都是把屏幕直向作日常使用、橫向屏幕作遊戲和影片觀看、休息時間則把手機平放,讀取「橫、直、平放」這三種數據已經能粗略評估用家的睡眠、手機娛樂和非娛樂時間。而加速器能感應更細緻的震動,例如乘車時的車輛震動和用家步行不同路段(如樓梯和斜坡)的震動變化。

當配合其他人的數據時,更能推斷位置和身邊的人的資訊。例如乘坐同一輛巴士的用家手機都會有相同的震晃頻率,而震動維持時長及變化可以推測移動距離和路況。電腦只要把擁有相近震幅的用家數據篩選出來比對,便能得知用家的知情群組(如公司同事)和非知情群組(如乘坐同一路線的用戶)的分佈和動向。

【專家學者:用家十分被動 應立例規管】

現時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一直跟進智能手機的用戶私隱安全。所有公私營機構、資料使用者在處理用戶個人資料時都須遵從《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六項原則,當中第一原則訂明資料使用者在個人資料的收集手法須合法公平、收集的資料對使用目的是必須及直接相關、資料收集範圍應足夠但不超乎適度、及對用戶的告知和用戶權利上的規範。

另外,私隱公署一直與政府研究修訂《私隱條例》並徵詢立法會意見。修訂方向包括:設立強制性資料外洩通報機制;訂定資料保留時限;賦予個人資料私隱專員行政罰款的權力;及規管資料處理者等,加強保障個人資料。

科創力量成員兼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表示,要真正保障用戶數據就必須從政府立例規管和提升用戶知情權入手。以往政府各部門發出的指引並無法律效力,在用戶數據的價值和用途持續開發下,各個商家都盡可能收集數據作個人化推銷等用途,在平價手機、免費軟件背後,以用家的資料作為間接的等價交易已成趨勢。

另一方面,用戶對各軟硬件數據讀取利弊風險應有更高知情權。每個用戶對數據讀取的取態不同,有人願意提供個人資料去得到服務,也有人注重個人私隱而拒絕使用服務。政府應參考消委會模式,不時抽查程式,發布程式漏洞和數據使用信息,讓用家多加留意。

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劉永昌教授則認為網絡私隱問題是上世紀網絡誕生時已經存在,用家一直處於被動。最早期的軟硬件營銷已經是「用家承擔所有責任」,用家只有「用或不用」的選擇,商家不會保障數據錯漏造成的損失,用家無法像買車買衫去要求賠償。這個模式一直為大多數人所接納,除非整個網絡有新的運作模式供人選擇,否則用戶仍然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First-hand Report

Responsible for: Interview, Video shooting, Narrating, Video editing, News writing

記者親歷大廈圍封強檢全過程:

升降機或成播疫最大風險位

(按下閱覽文稿)

前日(3月1日)傍晚,點新聞記者所住大廈因污水樣本呈陽性需圍封強檢,記者因而親歷整個強檢過程。

傍晚6時特區政府發出大廈強檢公告,在約7時開始有工作人員到訪不同樓層,記錄住戶人數和安排下樓檢測時間。工作人員約8時到訪記者所在樓層,安排8時半檢測,並提醒要攜帶身份證。在約定時間出門後,因升降機有限,升降機幾次到達時都滿載不能進去,同時有工作人員正在使用,需等候下一部。因同層住戶有數十人,所以記者和部分住戶改走樓梯下去。到達大堂後,工作人員指引檢疫排隊路線,人龍頗長但持續流動。記者見到早一批已完成採樣和領取物資的居民排長龍等待升降機上樓,有居民放棄等待,走樓梯回住所。

工作人員會先為受檢居民戴上紙手帶作標識,其後以家庭為單位,前往櫃枱登記居住單位、人數、身份證和手機號碼。其後到另一處櫃位,以個人形式登記身份證和手機號碼,配對採樣樽。手機會收到短訊,顯示樽身編號和局部身份證編號,要核對手持的採樣樽是否吻合資料。如果沒收到短訊,需再進行檢測。採樣過程約數分鐘,然後去領取抗疫物資返回住所。因該時段主要是中層住戶檢測,所以大量居民等候中層升降機,同時仍有不少中層住戶下樓,因此人流難以疏通。而低層和高層升降機不需排隊,工作人員允許住戶搭其他樓層的升降機,自行走樓梯回住所。記者約9時半回到住所,整個強檢流程約1小時。

每人獲分發一份抗疫物資包,內有:

一盒快速檢測包、一盒連花清瘟膠囊、各種罐頭食品、方便麵、麵條。不同住戶收到的物資可能有品牌或種類差異,但整體份量不變。

整個流程大致暢順,但升降機運載問題令大量居民滯留,而且短時間內大量住戶使用,滿載的升降機和密閉空間形成交叉感染的隱憂。加上工作人員同樣需要使用,加長大堂和各樓層居民的聚集時間,亦增加染疫風險。當中不乏兒童、長者和殘疾人士這些高危群組,檢疫住戶的分流不理想。

至翌日(2日)上午約11時,居民陸續收到檢測結果短訊通知,約12時強檢完成。住戶門口貼上檢測宣告,而大廈走廊曾貼出「圍封尚未結束,居民請返回家中直至另行通知」告示,但沒通告通知有關確診者的相關安排。下午2時多,特區政府宣布圍封行動完結,但未就之後是否需要持續使用派發的檢測包檢測等作進一步說明。下午5時多,有旅遊巴來到接確診者離開。

Motion Graphic & Script Writing

施政報告:有關衣食住行這些措施關你事!

(按下閱覽文稿)

特首李家超19日發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在公營房屋、中小企、長者照顧和教育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和規劃。

在公營房屋方面,政府將推出全新「簡約公屋」,未來5年興建約30000個單位,把公屋輪候時間「封頂」,在4年內(即2026-27年度)降至約4.5年。同時新建單位的面積「封底」,實用面積不能少於26平方米。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 ,以分階段建屋方式加快落成部分公屋單位,預計未來5年有約12000個單位可讓市民提早約3至18個月上樓。

在中小企方面,政府將加大BUD專項基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和「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資助額,累計資助上限分別增至700萬元以及100萬元。

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6個月。繼續減收非住宅用戶75%的水費及排污費8個月,及寬減75%政府處所租金6個月。

在長者照顧方面,恆常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並增加50%名額至12000人,未來5年新增16間長者鄰舍中心。擴大醫管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名額至45000人,其中家居照顧服務人數增至11000人。低收入家庭照顧者每月生活津貼亦恆常化,每月金額由2400元增加25%至3000元。

長者醫療券計劃將容許夫妻共用,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亦實施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醫療券金額會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後,增添的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的名額增加至800000個。

在教育方面,政府將提供一筆過共6000萬元撥款,協助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校政電子化和提升效率,另提供共3000萬元撥款,資助參加的幼稚園改善校舍的通風狀況。中小學大力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初中課程加入創科元素。

專上和職專教育資助學額增加,資助研究生學額逐步增至2024/25學年的7200個,「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增加1000個自資高級文憑資助學額和2000個自資學士學位課程資助學額。未來五年內有35%本地資助大學學生修讀STEAM學科,以及60%修讀「八大中心」相關學科。

首份《施政報告》針對香港的方方面面都作出規劃和措施,着力解決社會問題同時為未來制定方針,大家又有何看法?

第二期消費券有新嘢!

睇睇新的申領資格準則

(按下閱覽文稿)

政府日前公布第二階段消費券計劃的詳情,將於8月開始分階段派發。第二期消費券市民可選用的儲值工具增到6種,增加了Boc Pay和PayMe from HSBC。

想更換收錢平台的市民,只需要網上重新登記,即可「轉會」。未登記和「轉會」的市民須於今日(23日)至7月23日上網登記,而「不轉會」的市民毋須做任何登記手續便能領取第二期消費券。而且,合資格申領的人士類別出現變更,移民及意圖移民人士將不獲發消費券,並新增有條件成永久居民人士申領。

永久離港或有意圖永久離港的人士會被視為不合資格,無法領取消費券。由於政府未有規定移民港人進行申報,當局對「永久離港或有意圖永久離港」有數項參考因素,包括:

該人士在無特定原因(例如海外求學、工作、就醫、工作假期、「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養老等)情況下,於2019年6月18日至今年6月12日期間一直不在港;

以永久性離開香港為由,申請提早在65歲之前提取強積金戶口的利益;

是否持有本地簽發的有效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有任何證據或資料令政府相信該人士無意返港。

在指定期間不在港、被界定為不合資格的市民可以提出覆核,如有證據證明自己並無移民,可向當局提交證明,當局會按每宗個案情況作出審視。

而暫未成為、但有資格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人士,例如來港讀書、專才、優才計劃或工作簽證人士等,現屬合資格申請類別,可以領取半額(5000元)消費券。

消費券旨在振奮香港經濟,並讓更多人受惠。5000蚊即將到手,大家有甚麼「使錢」規劃呢?

無人機變盲頭烏蠅墜法網?

看清《小型無人機令》無有怕

(按下閱覽文稿)

無人機航拍風靡全球,低成本、易上手和自由拍攝的賣點令其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隨時隨地「Set機起飛」。但「滿天飛」的背後還衍生了多宗墜機傷人和違法航拍事件,為保障市民安全,政府制定《小型無人機令》規管25公斤以下的小型無人機,並於6月1日正式實施。

《小型無人機令》根據無人機的重量劃分為甲1類、甲2類以及乙類,甲1及甲2類屬標準操作,乙類為進階操作。一般小型無人機只限日間操作,且無人機全程要在駕駛者視線內,無人機與周遭物件最少距離10米,機身尺寸上限1米。

甲1類小型無人機:重量不超過250克,飛行高度低於30米,最高時速不得超過20公里。駕駛者毋須註冊或接受培訓,亦不需購買保險。

甲2類小型無人機:重量在250克以上但不超過7公斤,飛行高度不得超出90米。該類別的無人機因風險較高,需要註冊及買保險。

乙類小型無人機:重量在7公斤以上但不超過25公斤。除非獲得許可,否則與甲2類操作相同。因涉及較高風險,駕駛員需接受培訓和考核,並需獲民航處許可後,才可進行航拍。

用家需要留意重量的計算是包括電池、運載物、以及無人機的其他部分。假設用家平日使用的小型無人機重5公斤,需遵從甲2類的準則,但如果小型無人機上搭載了重3公斤儀器(如攝影機),令機身重量超過7公斤,便成為乙類小型無人機,用家需達乙類的要求才能操作。

小型無人機註冊證書的有效期一般為5年,而遙控駕駛員註冊的有效期一般為3年。除了人和機的硬件法規,相關人士選址「放飛」時亦要留意禁飛區,例如機場、監獄、政府總部、大帽山山頂、鳳凰山山頂等區域。任何人若危險操作小型無人機進行飛行,即屬犯罪,包括致使小型無人機在飛行期間危及任何人或財產,操作遭禁止的小型無人機類別等,一經定罪,可被罰款港幣10萬元及監禁2年。

大家想飛得更安心,可以前往民航處為小型無人機特設的SUA一站通,閱覽飛行圖及其他資訊。

室內都會中暑?炎炎夏日應對指南

(按下閱覽文稿)

炎炎夏日,除了為大地帶來雨水,亦帶來中暑的危機。面對戶外炙熱的陽光和高溫,不少人都準備各種法寶防中暑:水、風扇、冰巾、帽等等。但就算身處室內「有瓦遮頭」,也有可能出現中暑。

中暑是一種常見的熱傷害,身體的溫度調節系統完全失效,部分體內機能開始停止運作。常見的症狀有: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皮膚乾熱泛紅、無汗(如果正進行體力活動可能有汗)、脈搏急促、神志不清、全身痙攣,甚至昏迷、致命。

雖然逗留室內避免了太陽直曬,但高溫、通風、濕度亦是出現中暑的因素。鐵皮屋、太陽西斜及有落地玻璃大窗的建築,由於使用了難散熱的材料,甚至可能造成溫室效應,室內溫度大幅飆升,單靠開窗開風扇未必能有效降溫,在室內即使坐着不動也可能引致中暑。

逗留在熄了匙的車廂也是中暑的高危點,即使只是短時間也需要開窗通風。而短時間在戶外和冷氣房之間進出亦會引起熱疾病,因為身體未能適應快速的冷熱交替,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雖然大多不會嚴重至中暑,但仍需提防。

另外,要避免飲酒、咖啡、茶等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因為這些飲品帶脫水作用。體溫調節機能較弱的人士如長者、兒童、長期病患者、過重及肥胖人士,以及需服用某些可影響體溫調節藥物(例如精神科藥物、血管收縮劑或利尿劑)的人士,中暑風險較高,要多注意飲水和降溫。

如果懷疑有人中暑,要立即打「999」召喚救護車,移離患者至陰涼處,用濕毛巾替其抹身降溫或在其身上灑水,切勿用酒精為患者抹身降溫;如患者清醒,讓其飲水以補充水分。大家亦要留意天氣,調整活動,避免中暑。

Rhythmic Editing

香港各界熱烈歡迎習主席視察香港

(按下閱覽文稿)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今日(6月30日)下午乘專列抵達香港,出席將於7月1日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香港。

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下午乘專列抵達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丈夫林兆波和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高鐵西九龍站月台迎接。在車站大堂迎候的行列還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資深大律師、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中央駐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光源、駐港部隊司令員彭京堂及政治委員賴如鑫。

當習近平主席乘搭的「復興號」專列駛進月台時,在西九高鐵站月台和大堂迎接的幾百名香港社會各界人士不斷揮動手上的國旗、區旗和小花束,高呼「熱烈歡迎」,表達香港同胞對主席視察香港的激動之情,約40多名小學生亦身穿藍色運動服夾道歡迎,場面熱鬧。

此外,現場亦有警察銀樂隊演奏、舞獅隊表演,有橫額印有「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東方之珠浪漫依然,活力之都更勝往昔」等字句。

習近平主席沿途與迎候人士揮手致意,並向在場的新聞界發表簡短講話。他明日將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