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proceeding announced
自1950年代開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發展隨著電腦計算能力的提升而突飛猛進;除了令學術研究者和小說家醉心,不時出現的指標性事件更吸引普羅大眾的目光,近年來且有日漸頻繁的趨勢。
1997年,IBM的深藍超級電腦(Deep Blue)成為首個在標準比賽時限內擊敗西洋棋世界冠軍的電腦系統;2016年AlphaGo在圍棋上勝過九段棋士李世乭。2017年Deepfake出現,甚至能夠偽造美國總統Obama演說,同年,Bill Gates指出,那些搶走人類工作的機器人應該要繳稅(The robot that takes your job should pay taxes)。2018年,美國MIT的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The Moral Machine experiment一文,探討自駕車的倫理問題。2022年2月,AlphaGo的論文作者之一,OpenAI的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也發推特指出:今日的大型類神經網絡或許已初步地擁有意識(it may be that today’s large neural networks are slightly conscious.);同年6月,Google工程師Blake Lemoine聲稱名為「LaMDA」的大型語言模型有靈魂,並在個人的Medium上釋出對LaMDA的訪問(an interview)。在在顯示人工智慧已開始離開實驗室或菁英商業領域,開始對Homo Sapien產生更廣泛而全面的影響。
在藝術與設計領域所呈現的現象亦值得深思。2022年2月,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駁回Steven Thaler的申請案,理由是所開發的AI演算法欠缺人類著作人(Human authorship);同年8月,遊戲設計師Jason M. Allen運用AI服務Midjourney所生成的圖像〈Theatre D’opera Spatial〉拿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年度博覽會(state fair)藝術競賽的首獎。這些零散的事件隱隱透露著「創造(to create)」已非人類所獨有。在可預見的將來,自詡以創造力為關鍵能力的設計領域勢將面臨衝擊,深層轉型的需求日益迫切。
本年度研討會即以「人工智慧與設計的再脈絡化」為主軸,鼓勵創意設計相關的實踐者與學術工作者共同參與,廣泛地考察人工智慧的多元發展與多層次影響。在科學、技術與社會交織的宏觀脈絡下,深刻地叩問並反思「設計」作為一個知識領域的發展脈絡,進而共同思考可能的未來。
(本文未經AI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