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址距高雄港二港口南防波堤頭3公里之外海,為水深逾20公尺之開放水域,施工期間深受外海波浪、海流急速變化及颱風豪雨侵襲等海氣象環境因素影響,且須維持高雄港二港口船舶航行及營運,故須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正確及精準完成基礎水下襯墊鋪設、拋石整平、沉箱拖放定位、填充封頂、場鑄堤面與燈塔建置等施工工作。
2. 工址距高雄港二港口既有航道最近僅約300m,國際商船、郵輪、軍艦等大型船舶進出通過頻繁,且工址周邊即為鄰近漁港漁民之作業海域,增加施工之風險及困難度。因此施工過程中需常設機動警戒船,負責環境觀察與風險警告,作業範圍海域與沉箱頂部設置照度足夠、數量充足之臨時浮燈標與警示燈號,降低船隻誤闖事件發生。
3. 因外海波浪大且海流強勁,天候及海象極不穩定,因此如何透過縝密規畫施工方式及精確控制作業流程與施工品質,利用氣候穩定之有限時間趲趕工進,減低海氣象因素對整體進度及品質影響為重要之課題。爰此施工期間,本工程施工廠商同時調派自有多艘功能多元之自動化工作船機與設備,如基礎石料拋整作業所需之自航底開式拋石船、全台能量最大且作業臂長度足夠之反鏟式挖泥船、沉箱拖航定位作業所需之定位母船與拖船(含警戒船)、大型陸上機具轉運之升降平台船、消波塊與方塊吊排之起重船、以及人員物料運補之交通船及駁船等積極趲趕工進與精確控制施工品質。
4. 本工程屬離岸堤設計,堤面場鑄混凝土須完全依賴船機進行海上往來運補及有效控制在規定時限內澆置完成確保施工品質,然因須配合高雄港二港口船隻進出場管制避讓,實際可施作時間相對減少。主辦機關會同設計、監造及施工廠商研議採「半預鑄工法」取代部分堤面場鑄混凝土澆置量,並改裝動力船機盛裝預拌混凝土,配合反鏟式挖泥船進行後續堤面混凝土澆置工作,除有效控制每船次可於規定時限內完成澆置作業,並可維持堤面巨積混凝土結構抗浪衝擊強度外,更能減少工作船機及人員於海面長時間工作導致安全風險疑慮,相對提升作業安全。
5. 外海海流強勁且流向改變劇烈,相對增加沉箱拖航困難度,需因應海流方向調整帶纜方式與輔助動力船機支援。沉箱拖放期間採以沉箱牆體角隅破浪方式減少水阻面積以降低水體阻力,船機配置方面則改以沉箱前方2艘拖船串拖、後方用2艘拖船戒護與頂推,拖航作業時間大幅減少,減少因施工作業影響高雄港二港口船隻進出航行時間。
6. 為提升作業效率與測量精度且減少人員從事深水作業風險,水下石料整平船機設置有船隻動態定位系統,以精準進行船隻定位及水下深度即時測量,並可提供作業人員即時且正確資訊,避免重覆耗時作業循環發生,大幅縮短整體作業工時,降低物料使用損耗,更因此大幅提升施工品質準確度。
工程團隊除以動員大型船機設備從事高效率施工外,更以有別於傳統陸域工程全測站測量方式,如沉箱定位作業即採RTK測量方式,於沉箱體上佈設兩組GNSS系統提升沉箱定位準確度,同時可加速安放速率並降低人員作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