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enriquelopezgarre from Pixabay
羅馬書生命讀經追求
第十四週 第27~28篇
(讀經:羅馬書十四1~12)
第14週.第五日
第二十八篇 在接納信徒上的變化(一)
綱目
壹 照著神的接納,不照著道理的觀念
一 信心軟弱的要接納
二 不判斷所爭論的事
三 接納他,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
四 所有的人都是主的人,所有的人都向主活
讀經:
羅十四1~9
禱讀:
羅14:7
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向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向自己死;
羅14:8
我們若活著,是向主活;若死了,是向主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生命讀經:
壹 照著神的接納,不照著道理的觀念
我們必須照著神對信徒的接納,接納他們。神無論接納了誰,我們就得接納;我們沒有選擇。想想一個有許多孩子的家庭。有些孩子很好,有些不好;有些可愛,有些頑皮。在這樣的大家庭裡,有些孩子也許不喜歡其他的兄弟姊妹。然而,孩子必須領悟,誰要成為他們的兄弟姊妹,決定不在於他們,乃在於父母。如果這家庭中的一個孩子認為他的兄弟很醜,並埋怨他,他的埋怨不該指向他兄弟,而該指向生他兄弟的父母。我們的天父生了許多兒女,許多基督徒,並且祂接納了他們眾人。所以,我們也必須接納他們,不是照著我們的口味或愛好,乃是照著神的接納。
然而,在基督教裡對信徒的接納,多半不是照著神的接納,乃是照著道理的觀念。想想受浸的例子。有許多關於受浸的不同觀念。有些人堅持灑水,有些人堅持浸水,另有的人爭辯我們將人浸入甚麼名裡,還有人辯論反對物質的浸,宣稱受浸純粹是屬靈的。為著受浸這一件事,就有多少不同意見的派別!這是可怕的。這只是為著一種道理而已!要說到所有不同道理的觀念,如永遠的保證、豫定、自由意志、被提等等,就需要好幾個月。甚至蒙頭的教訓也引起一些分裂。某些基督教團體非常注意姊妹們蒙頭的事。甚至關於蒙頭也有許多爭辯,有人爭辯蒙頭所用布料的大小、顏色、厚度等等。我知道一個團體堅持用白色蒙頭巾,不准許其他的顏色。連這件小事也引起分裂。
沒有人能說在主恢復裡的眾召會是異端。我們信聖經是神的話,逐字都是神的默示。我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祂成為肉體來作人,在這地上生活;祂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祂在肉身上和屬靈上都復活了;祂升到諸天之上,在神的右邊作萬有的主;祂也住在我們裡面。我們相信獨一的神,就是三一神,父、子、靈。我們相信主耶穌要再來,並且祂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關於這一切,沒有一事是異端。然而,有些人批評我們,挑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不贊同他們關於道理的一切意見。有些人堅持給別人施浸三次,並要求召會實行這事。然而,我們若使這事成為我們的實行,就會給自己命名為『三次受浸召會』。另有的人堅持說方言;毫無疑問,聖經題到說方言,但我們不能使召會成為說方言的召會。召會必須是一般的。許多親愛的聖徒想要使主恢復裡的召會,成為某種合乎他們道理觀念的召會,但我們就是不能贊同這事。所以,有些人與我們分開了,因為他們為著道理或特別的實行而分裂。
基督教可憐的歷史,是分裂與混亂的歷史。這分裂有許多是由分歧的道理觀念引起的。我們透徹研究召會歷史以後,學了這功課;我們不願重複基督教歷史的悲劇。所以,我們絕不會因著蒙頭、受浸、聖日、或擘餅時所用的酒而爭辯。我們絕不會爭辯瑣碎的事,如擘餅時所用的餅和杯、受浸時用怎樣的水、以及給人施浸的方式。主的恢復與此無關。主的恢復是為著基督作生命,並為著召會在各地合一的作基督的彰顯。有些親愛的聖徒,宣稱看見召會以後,繼續持守他們某種道理的見解。結果,他們引起了許多難處;因著想要將召會分裂,他們就使自己受苦,並使自己與主的恢復隔絕。因此,我們必須謹慎,不要照著道理的觀念,乃要照著神的接納,來接納人。
保羅知道接納信徒的事多麼重要,所以他用十四章全章加上十五章的一部分專講這題目。在十二章我們看見身體。十四章給我們警告。我們若不留意這警告,就會用道理作刀子,將十二章裡所啟示的身體切成碎片。許多基督徒照著十二章談論基督的身體;然而,他們揮動道理分裂的刀,殘殺身體,並將其切成碎片;對此他們該負責任。這就是為甚麼照著十二章所啟示的身體,必須照著十四章活出來。沒有十四章,我們就不能有十二章裡所揭示身體正確的實行。許多基督徒留意十二章,卻忽略了十四章;他們談論身體,卻仍然分門別類並分裂,因為他們繼續持守他們道理的觀念。他們不願意丟棄這些觀念。因此,他們不可能經歷身體生活。所以,保羅在啟示正確的召會生活和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以後,就題起接納信徒這個要點。我們若不在意這點,就召會生活而論,我們就會作屬靈的自殺。我們要有身體生活,就必須照著神對信徒的接納,一般的接納他們,而不是照著我們道理的觀念,特別的接納他們。
最可怕的道理觀念,主要是熱心宗教的猶太信徒所持守的觀念。這些觀念分為兩類:喫和守日。持守這些觀念的人堅持:某些食物是聖的,其他食物是不潔的;某些日子是聖的,其他日子是凡俗的。他們飲食的條例是根據利未記十一章。在他們眼中,外邦人比那些甚麼都喫的不潔走獸強不了多少。行傳十章表明,甚至頭一位使徒彼得,在喫的事上也是宗教的。他的宗教性情逼得神三次給他同樣的啟示,說到甚麼是聖的,甚麼是俗的。(9~16。)主告訴彼得『宰了喫』,彼得卻說,『主阿,絕對不可,因為一切凡俗並不潔之物,我從來沒有喫過。』(13~14。)主回答彼得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5。)藉此我們看見彼得和許多人一樣,固守道理的觀念,因為他是宗教的。這樣的人為著他們的觀念爭辯時,以為他們是為著神的真理爭戰;事實上,他們阻撓了神在建造基督身體上的行動。沒有一個道理的觀念該是我們接納信徒的依據。我們接納信徒的惟一依據,乃是神的接納。
一 信心軟弱的要接納
在羅馬十四章一節保羅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有些信徒信心軟弱,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受多少神的元素灌輸並注入到他們裡面。然而,他們的確有某種度量的信心,並且必須被接納。
有些信徒信心軟弱,不敢一切都喫,或認為日日都一樣。但他們的確有某種度量的信心,並且是在基督裡的真信徒。所以,基於他們這信心的度量,和他們是信徒的事實,我們必須接納他們。
二 不判斷所爭論的事
我們需要讀十四章一至五節全部:『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是為判斷所爭論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喫,但那軟弱的,只喫蔬菜。喫的人不可輕視不喫的人,不喫的人也不可審判喫的人,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你是誰,竟審判別人的家僕?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有人斷定這日比那日強,有人斷定日日都一樣,只是各人自己的心思要堅信不移。』在十四章,保羅自己是不判斷道理上之爭論的絕佳榜樣,因為他沒有表達關於甚麼道理對或錯的意見。當然他知道關於喫和守日的正確道理;然而,他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卻囑咐我們要兼容,不要批評別人。讓別人自由喫他們所要喫的,守他們所要守的日子。對他們而言,這日比那日聖別;但對信心剛強的人,日日都一樣。
我們也必須學習不判斷道理上的爭論。若有人問你關於受浸的方式,或用怎樣的水,你不該進入道理的爭辯。換句話說,你不要判斷這事。回答道理的問題,最好的路就是幫助人從道理的觀念轉向作我們生命的基督。按著天性,我們都傾向於說服別人,並就著我們的觀念與他們爭辯。我們必須避免這事。
三 接納他,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
在三節保羅說,『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這是我們接納別人的根據。只要我們的父已經接納了一個人,我們也必須接納他。我們沒有選擇。無論一位信徒多軟弱,或多乖僻,我們都必須接納他。
四 所有的人都是主的人,所有的人都向主活
讓我們讀六至九節:『守日的人是向主守的,喫的人是向主喫的,因為他感謝神;不喫的人是向主不喫的,他也感謝神。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向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向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向主活;若死了,是向主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所有的真信徒都是主的人。無論怎樣受浸,喫甚麼食物,或守甚麼日子,眾人都是由同一位主所生的。六至九節給我們看見,甚麼是重要的,甚麼是不重要的。向主活並屬於主是重要的。只要人屬於主並向祂活,他就對了;我們不可照著我們道理的觀念,進一步對他有所要求。另一面,我們若開始辯論道理,很快就會照著我們不同的觀念而分裂。我們必須顧到重要的事。只要父神接納了我們眾人,只要我們相信主並向祂活,我們就該彼此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