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yu, H. & Chou, Y. (2024). DEVELOPMENT OF IMMERSIVE VR CAR DRIVING SIMULATION LEARNING SYSTEM. EDULEARN24 Proceedings: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Palma, Spain. 1-3 July, 2024. ISBN: 978-84-09-62938-1. ISSN: 2340-1117. doi: 10.21125/edulearn.2024 (Upcoming publication). Publisher: IATED
郭盈芝、徐新逸(2023年5月)。數位教材品質檢核指標之建立──以沉浸式虛擬實境教材為例. 教科書研究,第十六卷 第一期(2023 年 4 月),1-43。(TSSCI) doi: 10.6481/JTR.202304_16(1).01
徐新逸 (2022年4月)。虛擬實境輔助科學實驗實作評量:以國中八年級透鏡成像為例。科學教育實作電子期刊, 22。
吳卓學、 徐新逸 (2022年8月) 。國中老師實施緊急同步遠距教學教育訓練之現況與需 求調查。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129 ,1-21。
Chao, Y., Chuang, H. Hsin, L., Kang, C., Fang, T. Li, H., Kuo, T. Yang., C., Shyu, H., Wang, S.,Shyu,.L., & Lee, L. (2021). Using a 360° Virtual Reality or 2D Video to Learn History Taking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Skills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Serious Games,9(4), 1-21。
徐新逸、 何品萱(2021)。 國小學童使用水資源 VR 遊戲之研發與推廣」 。教育科技與學習,16( 9),79-95.
徐新逸、郭盈芝(2021年12月)。數位學習在技職教育的發展現況及趨勢分析 。教科書研究, 14(3) ,79 - 124 。(TSSCI)
徐新逸、郭盈芝(2020年08月)。建構虛擬實境教材品質確保之評估指標。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123, 1-19。
Weng, Hung-Jen, Chang, Dian-Fu, Shyu, Hsin-Yih (2015, Jan). Testing theEffect of Mnemonic Strategy Embedded in Digital Game. ICIC Express Letter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urveys , 9(3),827-834. (EI).
Reinhardt, R., Ossiannilsson, E., Rafi, S., Shyu, H., Chen, T., Link., Mellar, H.(2012, Oct). Systemic evalu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learning coursewareon the example of Epprobat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121024.
陳婉柔、 徐新逸(2017年06月)。讓智能障礙者具備帶得走的能力。師友月刊,600, 17-20。
徐新逸、項志偉 (2016年10月)。翻轉教室融入國小六年級資訊課程對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課程與教學 ,19(4),32-60。 (TSSCI)
徐新逸、江岱潔 (2016年01月)。中小學教師在職教育實施翻轉教室之成效評估。教育研究月刊, 261 ,46-66。
徐新逸 (2015). 模擬教學在培訓之應用, 研習論壇, 172, 1-14.
蔣美珠、徐新逸(2014)。陪孩子走在融合教育的路上-一位母親陪伴中度自閉症兒童就讀普通班級的心路歷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14年刊,263-275。
徐新逸 (2014)。翻轉教室與磨課師對教育訓練之啟示。研習論壇,167(1), 36-46。
丁珮怡、徐新逸 (2014)。情境教學法應用國中健康教育科之教學設計。台灣教育雙月刊,686。
徐新逸、劉修豪(2014)。 國際資訊教育政策趨勢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7(1), 127-159。
徐新逸、賴婷鈴(2013)。國際經驗對臺灣電子教科書發展之啟示。教科書研究,6(2),1-31。(TSSCI)
徐新逸、劉修豪(2013)。行動學習之國際發展趨勢對臺灣終身學習的啟示。研習論壇,155,35-44。
徐新逸、彭康鈞 (2013)。影響「學生評量教師教學」外在干擾因素之探討- 以北區一所技術學院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3),393-424。(TSSCI)
徐新逸 (2012)。 網路實務社群之規劃與經營。研習論壇,143,1-8。
Reinhardt, R., Ossiannilsson, E., Rafi, S., Shyu, H., Chen, T., Link., Mellar, H. (2012). Systemic evalu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learning courseware on the example of Epprobat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12,10,24。
徐新逸、廖文雄(2010)。運用Podcast實施中文成語教學之實證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2,78-99。
徐新逸、吳芳瑜 (2010)。Second Life在大學虛擬校園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93,99-112。
徐新逸、黃巧玲 (2009)。影響「學生評量教師教學」外在干擾因素之探討- 以北區一所技術學院為例。醒吾學報,40,159-188。
徐新逸、黃俊偉。(2008)。台北縣資訊種子學校推動策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47-72。(TSSCI)
徐新逸、黃美蘭 (2008)。數位學習素養之內涵與培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0,147-172。
陳怡真、徐新逸 (2007) 。技能領域數位學習教學設計原則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82,101-112。
徐新逸、劉書容 (2007)。數位典藏融入國語文領域教學課程之設計發展與實施,視聽教育雙月刊,48(4),48-58。 。
徐新逸、許家卉 (2006)。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設置線上課程之需求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1),83-99。
徐新逸、郭盈芝 (2006) 。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參與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空中教學論叢。20,169-190。
徐新逸、賴淑齡 (2006)。台北地區國小社會科教師的經濟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0(1),75-97。
徐新逸、楊德思(2005)。數位教材中情意領域教學策略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74,80-100。
徐新逸、黃美羚 (2005)。 線上教師教學職能分析及專業發展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2,22-32。
Shyu, H. , Hsieh, C., & Chou, Y (2004). Integrating concept mapping into designing a courseware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13(4), 483-506。
徐新逸、廖珮如 (2004) 。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
徐新逸、林燕珍 (2004) 。數位學習在中小學的可為與不可為,數位學習電子期刊 (創刊號),( 2004,7月號發行 網址: http://www.ael.org.tw)。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出版。
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 (2004) 。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 ,1-14。
周雲虎、謝尚賢、徐新逸 (2004) 。應用概念圖發展課程管理系統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7,64-77。
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43(4),33-41
徐新逸、林燕珍 (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TSSCI
林燕珍、徐新逸 (2004) 。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評鑑準則探討。研習資訊。
徐新逸、王培卉 (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需求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 ,239-268。TSSCI
吳琬瑩、徐新逸 (2004)。兒童資訊素養之思考技能教學內涵及評鑑準則。圖書與資訊學。國立政治大學。
陳彥智、徐新逸 (2004)。「模型式虛擬實境技術於中小學美術教育之應用」, 視聽教育。45(4),23-34。
徐新逸 (2003, 12) 。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 116,15-30。
王尹伶、徐新逸 (2003, 9)。線上教學助教專業工作職能內涵初探,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109-118。
徐新逸 (2003,6月)。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徐新逸、林燕珍 (2003,6月)。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之知識庫建構與分享機制-「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95期,80-96。
林燕珍、徐新逸 (2003,6月)。從知識管理理念探討「學習加油站」之發展與應用。研習資訊,75-66。
賴淑齡、徐新逸 (2003,6月) 。九年一貫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經濟概念分段能力指標之分析研究。國教天地,54(3) 期, 21-43。
徐新逸 (2003)。國小自然科網路專題式教學設計與評鑑研究。網路專題學習與多元動態評量發展論文集,172-200。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徐新逸、王培卉、陳宜欣(2003)。教學資源網站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2,4-15頁。
徐新逸 (2003)。國小自然科網路專題式教學設計與評鑑研究。論文將發表於網路專題學習與多元動態評量發展趨勢研討會論文集(pp. 172-200)。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劉仕偉、楊仁興、徐新逸 (2003,2月)。適合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電腦多媒體教材之設計發展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4(4),15~28。
徐新逸 (2002)。 中小學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教學設計。教育新思維與創新。台北:心理出版社,411-422。
徐新逸、吳佩謹 (2002, 3月)。 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 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曹雅方、徐新逸 (2002, 3月)。國小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39(3),313-327。
徐新逸 (2002) 。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出版社,211-228。
黃明信、徐新逸 (2001)。國小實施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成效與發展。 研習資訊, 18(6),29-43.
徐新逸 (2001, July)。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張雅玲、徐新逸 (2000)。E世代國小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38(2), 203-228。
陳欣舜、徐新逸(2000)。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資訊與教育,80期,11-22頁。
黃淑珠、徐新逸 (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37(3), 310-334。
游正旭、徐新逸 (2000)。情境教學合作學習下同儕互動歷程之俗民誌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
周秋潔, 徐新逸 (2000, 6月)。兒童經濟教育之教學設計。研習資訊, 17(3), 50-63。
Shyu, H. (January, 2000). Using Video-Based Anchored Instruction to Enhance Learning: Taiwan's Exper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31(1), 57-69. [SSCI]
Shyu, H. (1999). Effects of Media Attributes in Anchor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ol. 21, 119-139. [SSCI]
徐新逸 (June, 1999)。情境教學中教師教學歷程之俗民誌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 Vol. 36(4), 420-435.
徐新逸、黃麗鈴。(Dec. 1999)。高中生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 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 22, 267-294。
徐新逸、楊昭儀 (June, 1999) 。兒童自然科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經驗。遠距教育, 18,36-44。
徐新逸、辜華興。(June, 1999)。書本vs.光碟: 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對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40(6) ,1-17。
黃麗鈴、徐新逸。(1999) 。學業成就自我效能之因素探討。諮商與輔導,第160期,2-5。
徐新逸(Sept.,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 ,36(1), 30-52。
徐新逸(1998) 。教學科技與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台北: 師大書苑,69-91。
高熏芳、徐新逸。(1998). 教學科技在大學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台北: 師大書苑,29-43。
徐新逸(September, 1998)。電腦科技、情境學習與問題解決。資訓科技進校園~知多一點點。香港: 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徐新逸(1998) 。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 研習資訊雙月刊, 15卷, 第1期, 16-24。
楊昭儀、徐新逸(1997) 。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 39卷, 第3期, 15-27。
Shyu, H.,(1997)。 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Enhancing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4(1),1-8. [Education Index]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 29,13-22。
徐新逸(1996)。學習者控制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 28 ,46-55。
徐新逸(1995)。CAI多媒體教學軟體之開發模式。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 33(1), Autumn, 68-78。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第二十期, 第25-30頁。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第二十一期,第52-58頁。
Shyu, H. & Brown, S.,(1995).Learner-control:The effects on learning a procedural task during computer-based videodiscs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2(3), 217-231. [Educational Index]
郝靜明、徐新逸(1995)。淡談互動式影碟在合作學習中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36卷, 第6期, 42-49。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發展、設計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37卷, 第1期, 14-24。
Shyu, H. & Brown, S.,(1993). A study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IVS and diagram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9(4), 71-80.
Shyu, H. & Brown, S.,(1993). Learner control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The effects on learning a procedural task. Proceedings of 199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107-112.
Shyu, H.,(1993). Who should control the interactivity of instruction?--Issues in learner control .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31(1), Autumn, 1-16.
Shyu, H. & Brown, S.,(1992). Learner-control versus program-control in interactive videodisc instruction:What are the effects of procedur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19(2), 88-96.
Shyu, H. & Brown, S.,(1992) Letting the students choose:A study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al Annual 1991, 2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