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曉雯 諮商心理師
藥愛,提供了兩種正向經驗:性滿足、藥物的精神作用,而兩者又互相促進,通常帶來立即而強烈的滿足。
性帶來生理上的快感,而過程的身體接觸或擁抱帶來心理的親密。
有些藥愛者追求的是單純的性興奮,也有不少人渴望性愛中的親密連結,雖然對方可能是陌生人,雖然知道那並不是真正的心理親密,但至少也是一種仿心理親密感。可以省略掉交往過程、省略溝通磨合的「漫長」的關係親近的歷程,直接擁抱、愛撫、做愛,感覺也像是擁有愛。
事實上,性不只是帶來愉悅,也常是人們解決情緒困擾的管道,透過性來抒解壓力、不安、孤單、痛苦、獲得掌控感、補償內心的匱乏…等等。
而藥物的精神作用包括興奮感、專注投入、解放感(也就是衝動性、失去控制、去抑制作用),藥物本身這些精神作用通常是吸引人的、具有促發正向情緒和緩解許多負面情緒的功能的,如:痛苦、孤單、空虛、焦慮、壓力…等。
所以當我問個案甚麼情況下會想要使用藥物或藥愛,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如:放鬆時、緊繃時、開心時、憂鬱時、一群人熱熱鬧鬧時、孤單寂寞時、有成就時想要犒賞自己一下、挫折失敗時也想要用藥撫慰自己….。
可以說不斷追求性愛、藥物或藥愛,一方面是追求正向的情緒與感官體驗,一方面也撫慰或迴避負面的情緒。情緒困擾,可來自日常生活壓力、特定負面事件,也源自於過去心理創傷。
性與藥帶來強烈、速效或持久的愉悅感和撫慰效果,這樣的強烈體驗在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迴路,這些記憶有心理治療理論(EMDR療法)稱為「成癮記憶」,吸引我們一再重複,變成自動化、強迫性的反應,不論放鬆、孤單、打開交友軟體等等日常內在情緒或外在刺激都會想到藥愛。
甚至像是戒斷症狀一樣,如果渴望趕赴現時,沒有去尋求藥愛,便感到匱乏感、不知所措、痛苦難耐、緊張胃痛。
當藥愛或成癮行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就像是好幾條繩子糾結綑綁成一團,這些繩子可能包含:性需求、心理創傷、越來越多的藥愛人際圈(越來越少的非藥愛關係)、HIV感染後的身心反應、藥癮、家庭人際關係、工作或法律問題,甚至用藥促發的精神症狀(如:妄想、易怒、暴力、憂鬱)。每條繩子互相影響牽絆,使問題惡化,於是我們內心混亂不安,更加渴求藥愛的撫慰效果。終究變成可怕的惡性循環,讓自已與身邊的人越來越危險。
如何中斷這惡性循懷,解開糾結的繩綑呢? 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慢下來,站遠一點。
所謂慢下來是不要急著在渴求感或情緒上來時馬上尋求藥愛,覺察到自己的渴望和情緒時,先感覺一下呼吸,讓呼吸也慢下來。跟自己保持一點距離,跳出來看看自己的身體、心理狀態,看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二、不要害怕渴求感與情緒。
情緒與渴求感不會殺死我們,它們會像一陣浪打過來,浪會湧起,浪也會消退。它們也像下雨,我們甚至不用特別做甚麼,雨也會停。
三、對自己慈悲慈愛。
不論覺察到怎麼樣的自己,我們都對自己慈悲慈愛,並承諾:不遺棄自己,不厭惡自己。
四、問自己:我想要戒掉藥愛嗎? 為什麼?
內在動機是戒癮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每次動搖或復發時,都用這兩個問題把自己拉回來。
五、練習打破惡性循懷。
包括:離開藥愛朋友、丟掉剩餘的藥物、刪除與封鎖藥頭、刪掉相關的APP帳號…等等會引起渴求感的刺激源。
六、連結有助於自己戒癮的朋友。
這些朋友可以與你健康的玩樂或安全性愛,可以在你脆弱時傾聽與關懷,可以在你動搖時喚回你,他們是你戒癮之路上珍貴的助力。
七、心理諮商或就醫治療。
上面六項是可以自己馬上開始練習的,但如果你覺察自己面臨明顯的情緒困擾或心理創傷,或需要有人討論諮詢,建議尋求心理諮商(含心理創傷治療)、戒癮團體治療或精神醫療(含戒癮治療)。好好梳理自己,療癒過往的創傷,重建關係與生活。雖然可能會花許多時間,也會花一些費用。但你值得為自己花這些時間與金錢,得到療癒與重生。
藥與藥愛是迷人的,但長期而言,上癮、身心大腦的損害、生活人際的損害是非常普遍的,讓人付出不對稱的代價。成癮的過程我們會特別擅長使用合理化或否認的心理防衛機制,例如:我用的藥物不是「毒品」、我久久才用一次、我停用很久可以獎賞自己用一次了、我可以控制用量、我不想把藥物丟掉不是捨不得,而是提醒自己…。
這些心理防衛的話語巧妙地讓我們「安心」留在藥愛習慣中,最終上癮而不斷復發。
因此,可以坦然承認「停不下來」,願意覺察內心世界,開始行動,踏上戒癮或創傷的復元之路,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這樣的你,就是很棒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