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曉雯 諮商心理師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主觀與客觀兩面向來評估。
主觀而言,你感到情緒困擾、身心不適、想要改變都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就醫。
客觀而言,即使你覺得自己們問題,但身邊的人表達對你的擔憂、勸告,人際關係常碰壁,覺察自己有意或無意造成對他人的傷害(例如:難以控制憤怒、暴力行為、酒駕毒駕),或使用自我評估量表分數過高,這些指標都代表你值得尋求諮商或就醫,接受專業的評估。
坦然面對問題是有勇氣與值得的,若評估後問題不大,哪也可以放下擔憂。
在與藥癮/藥愛者的工作中,我發現他們常有以下共同的心理困境,你也可以想想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
羞愧感、無價值感:
來自於對家人的愧疚;他人的歧視;喜歡藥物又討厭自己用藥的矛盾;重複去使用的自責;通常是多重的羞愧感,例如:兼具同志、HIV感染者、藥癮者等身分。事實上,成癮問題與價值感是兩件事,既便你有成癮問題,也是值得被愛與擁抱的。我們應該認識成癮的身心腦、去汙名化、練習接納與慈悲慈愛,是戒癮的基本態度。
難以因應渴藥感、不斷復發:
許多人缺乏因應渴藥感的技巧。經歷多次復發導致信心低落,自覺令家人失望,因自責、沮喪,於是更想用藥麻痺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請記得「復發不是失敗,復發是認識自己的困境與練習功課的機會」,諮商可以陪伴你更深度自我了解與練習改變的功課。
孤立、孤獨感:
藥癮者、同志、感染者常內化世界對他們的歧視,「我不值得同情」、「這是自找的,我不值得被幫助」。家人與朋友的挫折感與指責變成推力,藥友與藥物的撫慰功效是股拉力,讓他們不斷向藥物藥愛靠攏。如果加上害怕三種身分曝光,而不感與人交流,更是陷入孤立、封閉的生活中。
心理創傷與失落:
國內外研究或臨床實務都發現,成癮者有心理創傷的比例比一般人高。一種是成長過程的創傷,例如:源自家庭、校園的、性別的。另一種是與藥癮有關的創傷,例如:感染、暴力、失去關係、被逮捕入獄或司法、家人朋友的排斥或羞辱。而藥物與藥愛常常是撫慰心理創傷症狀、麻痺痛苦情緒的方法。心理創傷治療可以幫到這些個案,對成癮問題也能更徹底的解決。
多重困境:
事實上更常見的是,個案帶著上面一個以上的議題。因此復原之路是相當需要耐心與練習的。當我看見當事人願意一試再試、不放棄、能有一點點的改變,都覺得相當珍貴與佩服。如果可以接觸到家人,心理師也會引導家人試著理解、不放棄、陪伴和鼓勵,這些都是重要的支撐力量。
如果你對探索上述議題有需求,有興趣,都是值得來諮商。
事實上,面對上面這些沉重議題是需要勇氣的,諮商不只是輕鬆愉快的心靈SPA,也不只是暢談聊天,而是一段內在探索與整合歷程。
如果你考慮尋求諮商,以下是諮商的心理準備:
首先,這是個勇敢的決定,一趟旅程的開始。請肯定自己願意開啟這段旅程,面對困境,練習改變。
你可能已經與某些問題共處一段時間了,也曾經嘗試許多方法,但仍有困難存在,也迫切希望趕快解決。但事實是,心理諮商無法神奇快速地讓你的困擾消失,這個歷程需要逐步進展,也需要你投入時間和日常練習。每個人速度不同,而10次以上或三個月以上都是常見的。過去的你辛苦了,你值得為自己投入時間。
談論問題難免感到壓力,回憶過去可能會傷感、痛苦,心理諮商過程不會總是輕鬆舒服的。接觸這些情緒,也是為了不再受苦,治療者會教導你一些情緒照顧技巧,某些話題如果還不想談可以先擱置,不會強迫你。會談過程會有點情緒起伏,但以你自覺能承受的、感到安心為原則。
改變歷程通常不會直線上升,而是起起伏伏的,時快時慢,有時停滯。請溫柔耐心地看待自己的變化,需要多少時間,就給自己多少時間,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
如果你的困擾與伴侶有關,建議也可考慮進行伴侶諮商。
我們的問題常與成長經驗、家庭、性格有關係,探索過去經驗,能幫助我們找到現在問題成因和未來方向,避免重蹈覆轍。
你與心理師的關係也是從陌生到熟悉的,你可能會對心理師產生各種複雜的情緒或期待,這是非常正常的,我鼓勵你在會談中說出你的期待、情緒、疑問。將諮商關係當作練習表達的機會,對諮商的進展和你都是有幫助的。心理師也應該能願意跟個案討論彼此的關係。
你有權利停止諮商,不論是甚麼原因。但每段關係都值得好好結束,心理諮商歷程包含「結案會談」。不論是時數限制、心理師因素或你的決定,都值得好好討論與結束。這是珍貴的歷程,許多個案也常常因此有所獲益。
諮商會談內容是保密的,但有些特殊情況下也無法完全保密,例如:高度自殺危機、高度傷人風險、法定需要通報的事項。
以上是我通常會給個案的「諮商教育」,這幾點也可以幫助你判斷你與心理師工作關係的開放自在程度。
一段好的諮商關係,是一種工作同盟。不是專家對個案的指導,而是一種合作關係,請善用諮商勇於表達你的需求和想法。
藥愛與藥癮的改變之路上,需要許多支持與資源,請將心理諮商當作你的資源,善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