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首頁有個人在遠眺嗎?
左右拉一拉
看看他在看哪
是位於八里的
觀音山
是否像躺著的觀音?
八里舊名為「八里坌」,自古因漁業資源豐富、河濱平地肥沃而吸引眾多原住民定居,因而保留許多史前文化,十三行新石器時代可說是象徵八里燦爛美好的時期。到了清代,這片土地逐步發展成為移墾的據點,進而成為淡水河口最早興起的商港。儘管後來因港口淤積而逐漸沒落,但也因此保留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如今,淡水河左右岸各自呈現不同風貌,使八里區成為當下熱門的觀光景點。
過去,八里作為臺北和大陸通商的港口,開港時間比淡水還早,在八里商業最興盛的時期,港口邊的行郊高達13個,因應各種貿易需求,因此,鄰近渡船頭的街道漸漸出現人潮和市集,而形成現在的八里渡船頭老街。
八里左岸公園舊稱為西門河濱公園,後來,因在淡水河左岸而改稱為「左岸公園」。在政府的規劃下,沿淡水河畔有自行車道可以欣賞淡水河風光,此外,政府更在左岸規畫多功能休憩公園,提供民眾假日出遊及看夕陽的好去處。
觀音山林梢步道/季子弘/觀光多媒體開放資料(2023)
觀音山位於新北市八里與五股之間,古稱八里坌山或興直山。地質學家指出,約六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群下的板塊隱沒帶向西推移,在此引發三次火山爆發,成就今日壯麗景緻。荷蘭統治時期曾稱此山為淡水山,但漢人因山麓有「八里坌社」而沿用八里坌山之稱。乾隆年間,胡焯猷獻建祀奉觀音大士於西雲岩,再加上主峰凌雲寺興建,逐漸改稱為觀音山,而非因遠眺似觀音而命名。現今,觀音山主峰高616公尺,十八連峰相映,成為淡水著名觀光及賞鳥勝地,其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探索。
淡水河口的雙城故事-影片補充